人民文学:启宏图,天堑变通途—茅以升

redflag 发表于 2016-1-30 1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地上到处都有“堑”,它的字义不过是坑或沟或开挖。用来表示障碍或困难。堑有深有浅,史记里就有“高垒深堑”、“堑山堙谷”的话。后来这个字愈用愈广,到了南北朝时,有个孔范就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 陈书 ),于是“天堑”就成为不可逾越的一个“限”。这是古话。到了新中国,有伟大的党,伟大的社会主义,处处启宏图,一切的所谓天堑,就都变为通途了。长江上造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造了无数的小桥大桥的光辉结晶。
  大地上自然界的一个障碍就是山与河。这当然是只对交通而言。至于对一个国家来说,山与河不但不是障碍,而且是富源所在。山河当然是可爱的,但是在要翻山过河时,它们就有些可怕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这样怕过的。他在蜀道难的诗里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他又在横江词里说:“人言横江好,依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成昆铁路和长江大桥,他就要赞叹“多歧路,今安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与尔同销万古愁”了。因此,造桥修路的人,确是做了功德!而启宏图的人,使山河变貌,世界改观,更是万家生佛!
    造桥就是斗争,就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敌人”是水、土、风。造桥时要使桥墩在水下深入土中,桥梁在空中架到墩上。深水、软土、暴风就都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再加上它们的相互影响,那就更成为巨大的困难了。这种相互影响,在我国诗文中,描写得很多。比如,关于水和土,就是“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唐太宗黄河诗),关于水和风,就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关于水和风、土,就是“盘涡荡激,回湍冲射,悬崖飞沙,断岸决石”(元贡师泰黄河行)。如果翻一次山,过一次河,都觉得可怕,那么,在这样山中河上来造桥,需要和那里的水、土、风所作的激烈斗争,不更要把人吓倒吗?然而人是吓不倒的,他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战而胜之。对于深水,就利用“压缩空气”(风)来筑“沉箱”基础;对于软土,就利用“水射法”来下沉“管柱”;对于暴风,就把桥墩深埋土中,再加上面水压力,以求稳固。还可以利用软黏土在管柱下面填洞,以防水漏;
  利用水面涨落,用船运桥梁,安装在墩上;利用“风锤”、“风钻”在钢梁上打“铆钉”,等等。总之,自然界的各种力,不管怎样厉害,它们彼此之间必有矛盾,只要善于运用,就可以把桥造起来了。大桥小桥同一理,不过繁简不同。大桥当然不仅是小桥的放大,如果桥的长度加一倍,并不要桥的高度也加一倍,而是要把这放大尽量地缩小,使得大桥小桥各尽其美,“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这就要看造桥大师的心领神会和眼光手法了。桥工的值得惊叹,就在于此。
  造成的桥,就老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负担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它虽是人工产物,但屹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利于人类生存的,为繁荣滋长提供条件。桥也是这样。人类一有交通,就要桥,越是靠河的地方,人口越集中,桥也就越多。有了桥,人的活动就频繁起来了。它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富强,成为“地利”的一个因素。自然界是最可信赖的,只要了解到它的规律,就可在宇宙间自由行动。桥也是这样。知道了它的规格,一上桥就准可同登彼岸。自然界是到处随时都美的,因为一切配合得当,缓急相就,有青山就有绿水,有杨柳就有春风。桥也是这样。如果强度最高而用料用钱都是最省的,它就必然是最美的,那里没有多余的赘瘤,而处处平衡。这样的桥就与自然界谐和了,就像宋秦少游词所说:“……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自然界是新陈代谢、万古长青的,尽管沧海桑田,但也有巍然独存的。桥也是这样。由于朝夕负荷,风吹浪打,必须材料坚实,结构安全,它才能站得起来,愈站愈稳,它就能长期站下去。因此桥是长寿的,比起其他人工产物来,它常是老当益壮的。千年古桥能载现代重车,还有什么其他古物能和桥相比呢?有时桥还在,但下面的河却改道了,或两头的山崩陷了,连山河都未必能和它相比!由此可见,桥在自然界中是既可利赖,而又是既美且寿的。它当然成为人类生活中所必需,甚至是和幸福不可分的了。一个国家该有多少桥,要和它占有的山河相适应。适应的程度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国山多河多而文化悠久,可见桥也一定是多的。江南水多,桥就更多。拿苏州来说,就有“一出门来两座桥”的谚语。不是自今日始,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此就有正月三日闲行的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更重要的是,我国不但桥多,而且桥好,不是一个时期好,而是历代相传,绵延不绝。正因为这样,到了今天,就能把天堑变成通途。
  当然,桥的技术、艺术和学术总是逐步发展的。我国的桥在这三方面都有光荣传统。在这基础上吸取了近代科学技术成就,中国桥在世界上就别具风格。这表现在解放后新中国的桥梁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先后建成,都规模宏伟,显示出我国桥梁新技术,特别是南京长江大桥,基础深达水下73米,为世界上所罕见。四川省丰都县九溪沟石拱桥,跨度为116米,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这都是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确信,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有比在武汉、南京跨越长江天堑更艰巨的桥!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充分表现在过去的古桥上。它们有的是在技术上创造了划时代的壮丽结构,如赵州桥的大石拱上开了4个小石拱,形成现代所谓“敞肩拱”,比欧洲这种结构,早用了700年之久。有的是在艺术上表达出既现实又浪漫的美妙雄姿,如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石拱作蛋尖形,特别高耸,桥面形成“双向反曲线”与之配合,全桥娇小玲珑,柔和刚健,大为湖山生色。有的更是在学术上留传下可以发展的科学理论,如很多古老的石拱桥而能胜任现代的繁重运输,就是由于利用了“被动压力”的缘故。就这样,几千年来建造了无数的石桥、木桥和铁索桥。它们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指桥的兴建。建成以后,桥就倒过来协同推动文化的前进。历史上的这种桥梁作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当然桥不可能是孤立的,有了桥就有路,有水,有山,更有桥上的行人车马,凑在一起,就演出人间的许多故事,或是历史上的兴亡代谢,或是小说中的离合悲欢。而它们任何时刻的风光景色,都能引起人们的深思遐想,诗情画意。这样一来,桥话就多了。
  桥与山水  山多水多路难修,难处就在桥,而山水是路所必经的。桥也是路,不过不是躺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空中的路当然比陆上的路难修了。其难处是要让下面过水行船。水不但有浪潮,而且有涨落。大水时也要走船,水涨船高,桥的路面就更高。不能“路归路,桥归桥”,而要宛转自如地连成一线。近代是在两岸造引桥,把路徐徐引上桥。古代则是使桥面隆起,形成驼峰,因而广泛采用了石拱桥。两山之间的桥,奇峰突起,峭壁深涧,又是一种困难。不便有中流砥柱时就用悬索吊桥。桥的构造形式真是说不尽。在名师巨匠手中,争奇斗胜,尽态极妍,终使万水千山路路通。而且所成之桥还为山水增光。山水本来是美丽的,在我国往往成为风景的代名词,桥在这样天然图画中,如果不能联芳济美,岂非大煞风景。唐杜甫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诗“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宋苏轼诗“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明王贤诗“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王锡衮诗“飞梯何须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蹊,补天绝地真奇绝”等等,就描写了山光水色中的各式各样的桥。
  桥与园林  我国园林有独特风格,园林里的桥也就很别致。它不通车马,但也不仅是为了走人行船,而是还要能点缀风景,为园林平添佳趣,那里的小山小水,有时本不需桥,但作为亭台楼阁的陪衬,或水中倒影的烘托,就来些水上小桥,借景生色。它当然不是什么“大块文章”。有时不过是一些石块,平落水中,形成一线,使人蹑步而行,这在古时叫“鼋鼍”(拾遗记“鼋鼍以为桥梁”),现时叫“汀步桥”。有时造成水上游廊,下面是桥,上面盖屋,两旁红栏碧牖,掩映生姿。有时把桥造得很低,几乎与水相平,人行其上,恍同凌波微步。有时桥又故意曲折,甚至七转九折,令人回环却步,引起景移物换之感。有时是一线平桥,或木或石,无栏无柱,简洁大方。有时是桥上有亭,桥下有拱,上面是画栋雕梁,下面是月波荡漾。在较大的园林中,气派不同,桥也该显得壮丽,当然就另是一种境界了。园林桥的仪态万千,总要浓淡入画,宋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潆,曲渚斜桥画舸通”,就是它的写照。
  桥与历史  桥是交通要道的咽喉,形成一个关.因而在各地的志书里,总是关、梁并称,桥在历史上的作用真不小,往往一桥得失,影响到整个战争局势。首先应当提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桥,清代就曾在此压迫过打箭炉的少数民族。1935年,我红军万里长征,强渡大渡河时,22名英雄,攀桥栏,踏铁索,冒着弹雨,勇猛攻占全桥,为人民革命胜利写下了光辉诗篇。卢沟桥,在北京西南永定河上,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爆发地,也是我国抗日战争中值得纪念的一座桥。三国时,蜀将姜维在阳安关口的阴平桥,聚师抗魏。春秋时,秦将孟明伐晋“洛河焚舟”,遂霸西戎,这里所谓舟,就是浮桥,名孟明桥。像这样历史上的名桥还很多。至于抵御外侮,洛阳桥就是明代抗倭的一个塞。郑成功则曾在这桥上抗清,取得胜利。
  桥与人物  这类故事,较早的要算尾生。史记·苏秦列传:“秦说燕王日: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国士桥在山西赵城,“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杀赵襄子,伏于其下”(山西通志)。斩蛟桥,在江苏宜兴,苏东坡曾为题榜“晋周侯斩蛟之桥”(游宦纪闻)。有些桥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其确址难考。如汉张良游下邳,遇圯上老人命取履,圯就是桥,这桥当然就在下邳了,但河南归德府永城县有酂城桥,“一名圯桥,即张良进履处”(河南通志)。
  桥与文艺  桥在水上山间,凌空越阻,千仪百态,普度苍生,当然成为文学和艺术中的绝好题材。这在我国的诗文、绘画、雕塑中真是丰富极了。有的是形容桥身的构造,有的是咏叹桥上故事,更多的是赞赏桥边上下的景物风光。最著名的如苏州枫桥,除了中外闻名的张继枫桥夜泊诗外,还有杜牧的“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等等。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见三辅黄图)。“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销魂桥”(开元遗事)。后来宋柳永有词:“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有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以上是以某一桥为题的,更多的是借桥咏怀,寄情山水,而并无专指专属的。如唐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韩翃诗“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韦庄诗“阶前雨落鸳鸯瓦,竹里苔封题螮(dì帝)蝀(dōng东)桥”,宋陆游诗“断桥烟雨梅花瘦,绝涧风霜槲叶深”,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元马致远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等,都是情文并茂的。至于绘画,著名的有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这是个木桥,结构不用钉,非常巧妙。近代木刻画里有人桥,一线人群立水中,肩上荷板,板上行军,表现出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
  桥与戏剧  戏剧这种特殊的文艺形式,对于演出桥上的故事,有深远作用。拿京剧说,演出的桥戏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长坂坡,在三国演义里叫长坂桥。三国志·张飞传:“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敌皆无敢近者,遂得免。”还有金雁桥,演张任被捉,也是三国故事。关于恋爱的戏就更多了,如断桥相会、虹桥赠珠、草桥惊梦、蓝桥过仙等等。直接宣传造桥故事的有洛阳桥灯彩戏,描述建桥如何艰巨,以及桥成后,“三百六十行过桥”时的群众欢乐情景。除京剧外,各地方剧中,也有很多桥戏不及备述。
  桥与神话  由于桥是由此岸跨到彼岸,空中飞越,不管下界风波,这就引起人们的美丽幻想。看到天上彩虹就像人间拱桥,因而把拱桥比作长虹、卧虹、垂虹、飞虹.等等。更看到虹的远及天边,上虹就上天,这岂非人间天上的一座桥?最著名的是“鹊桥”故事,想出织女牛郎两位工农人物,由于封建压迫的缘故而形成“银河阻隔”,就假托连玉皇大帝都控制不了的大批鸟鹊,来为他们“填河成桥”,使情人相会,这样的神话,当然是流传不朽的了。魏曹丕诗“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尚能道出此中心曲,并且感到桥还不足。可见连天上的神仙都要桥,因为天上是没有桥的。这样的好东西,只在人间!
桥,确实是个好东西。为了与人方便,它不但在地上通连道路,而且从各方面弥补缺陷,化理想为现实。我们有各种广义的桥。船是过渡的桥,火箭是上天的桥,商业是农业之间的桥。最伟大的是通向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人桥!它使人类从悲惨世界跨越到康乐世界,从黑暗时代跨越到光明时代!这座大桥,全世界都在造。如今正是处处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作者茅以升 发表于1962年12月人民文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