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桥墩 # X4 f3 e/ x4 R* {6 j" w
7 q% x- I W5 N4 H& [- O* E6 b/ A
日本城市道路高度发达。不仅是桥梁的上部结构,在下部结构中也有大量采用钢制结构的工程实践。在城市桥梁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面地下用地条件,现场施工条件,对现存道路的交通影响,建设工期的等因素限制,在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结构形式灵活,工厂预制化程度高的钢制桥墩。钢制桥墩的断面以矩形居多,也有采用圆形断面的。外形尺寸可以比混凝土桥墩更小。节段的尺寸和重量需考虑运输条件。一些钢制桥墩采用两柱或多柱与桥墩的盖梁组成的超静定构造形式,还有些桥墩与上部结构组成超静定结构。桥墩的基部一般为包括回转方向在内的各方向都固定的边界条件。基部的锚固螺栓直径可达数十~200毫米,桥墩基部周围一圈范围内均匀分布,最少也用到10多个。近些年来考虑简素化设计以及增强抗震性能,柱断面板厚除与盖梁的刚结的隅角部范围外,一般较少发生变化。一般部的断面根据决定工况的弯矩图确定压弯部材的计算长度后通过有效断面的概念考虑剪滞效应。隅角部的剪滞效经常通过奥村石泽的计算式予以考虑,现在通过有限要素分析的例子也渐渐多了起来。与钢上部结构不同,设计钢制桥墩不用考虑疲劳问题。但必须考虑在大震条件下的非线性问题。为了保证超过屈服点以后的结构稳定性要求,对桥墩的纵横加强肋提出了比上部结构更严格的要求。为了防止被桥下车辆撞坏,除在柱外面采取防范措施以外,还在柱的内部高出道路高度2米范围内部浇注低标号混凝土。这只是一个最低高度,还要根据抗震计算的结果最终确定。这部分混凝土只是在针对大震进行计算时才考虑其强度。在2002年规范颁布以后,所有的钢制桥墩都必须经过针对地震的动力学分析。在日本桥梁界动力学分析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近年已看不到反应谱分析的工程实例了。- g% A% x8 V1 C, ^
+ j0 ^( x( b9 D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