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曲线连续刚构径向偏移(徐变作用下)

wentao 发表于 2007-6-3 18: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对于半径不大的曲线连续刚构而言

“长期徐变作用下除了产生跨中下挠的问题外,应该也会产生横桥向(沿径向)的偏移”

1.这个观点对不对?

2.这种径向的偏移对于大跨桥来讲有没有分析的必要?

3.“假如对且分析有必要的话,这个偏移的方向朝向曲线桥的径向(指向圆心)”这个观点对不对?

4.假如3所阐述的这个观点对的话,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指向径向的偏移?

5.根据高等桥梁理论上的观点“混凝土徐变是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对于结构而言,只有主应力的概念而没有正应力以及剪应力之说的,这二者仅仅只是主应力的分量(莱昂哈特的钢筋混凝土红皮书上的原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徐变导致混凝土的应变方向即其迹线是否是跟混凝土内部主应力的轨迹线是一样的?

6.曲线连续刚构(半径600米)施工监控的时候,有没有必要考虑其径向偏移即空间挠度的必要,假如有这个必要的话,其空间挠度是否用MIDAS的梁单元可以满足起模拟要求?用ANSYS 的空间梁单元呢?

请大家不吝赐教,谢谢先!
精彩评论倒序浏览

6236查看14评论

liling1979... 发表于 2007-6-3 20:17:01
我也正在做这方面的监控,欢迎交流
举报 回复
wentao 发表于 2007-6-3 20:50:42
楼上的老大,欢迎交流得说出你的意见啊?

光说个欢迎交流咱们交的是什么,流通的是什么呢?

希望能谈谈你的看法,谢谢了
举报 回复
liling1979... 发表于 2007-6-23 01:56:54
我用MIDAS建的模型,有一座半径1300m,横向累计位移,最大的5mm,应该影响不大吧
举报 回复
coffecat 发表于 2007-6-23 16:48:26
应该是很小的,现在基本上都补考虑的,毕竟横向的不管是恒载还是活载都是很小的
举报 回复
superhugo 发表于 2007-6-23 17:38:19
这种横向的偏移主要就是由曲线半径引起的,对于直线桥而言,在自重、预应力以及收缩徐变的作用下,主要是产生“弯剪”效应,而当为曲线梁时,除了“弯剪"效应之外,还会产生扭转、翘曲效应,这种扭转作用,将会使桥梁产生一个横向的偏移。对于曲线梁而言,在张拉预应力的时候,预应力与梁体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力系,预应力会产生一个径向的分力,从而导致扭矩的产生,另外,收缩徐变也会产生一定的扭矩效应,不过和张拉预应力束引起的扭矩而言,似乎可以忽略。对于曲线半径较小的城市桥梁,这种空间扭矩效应甚至可以达到纵向弯矩的50%。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建议楼主建立一个空间桥梁模型,仔细研究一下这种扭矩效应的大小。
      另外,对于横向偏移的方向,还要根据扭矩实际的方向来进行判断。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这篇论文:
独柱支承的曲线梁桥设计  何维利  (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4 收起 理由
wentao8401 + 4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 回复
wentao 发表于 2007-6-25 19:53:41
楼上的兄台好像谈到的都是关于曲线梁的

可是曲线连续刚构根曲线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桥形,关键就在于柔性墩上。。。

经过我近期的学习根理解。对于曲线连续钢构而言:梁曲率的存在使得桥墩侧向受力不均衡,产生弯曲变形,该曲率越大则桥墩的弯曲变形就越大。而柔性高墩在梁自重的竖向压力以及弯矩的作用下,也会产生较大变形。

因此,针对曲线连续刚构而言(R=500米),徐变径向变形根自重所产生的径向变形是一致的,而且数值上也差得不多有40mm,自重的略大点。但是预应力产生的径向变形确很小,只有0.6mm左右

所以自重和徐变作用下曲线连续刚构的径向位移一般比曲线梁大得多,而大的原因应该是先使柔性高墩发生的径向的位移,而墩梁固结又带动了梁发生径向位移。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补充一点疑问

关于这个曲线梁的径向位移,对于曲线梁而言,其径向位移是来源与扭转么???自由扭转貌似只有扭转角的变化,是不是指的约束扭转,为什么约束扭转会产生这个径向位移?假如有MZ(MIDAS里绕Z轴的弯曲)作用的话,是否这个MZ才是径向位移的主要来源,就跟MY是下挠的主要源头一样?

[ 本帖最后由 wentao8401 于 2007-6-25 20:1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5 收起 理由
redflag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 回复
superhugo 发表于 2007-6-25 21:08:31
根据我收集到的一些论文来看,从整体和局部上面分析,局部的扭转角的变形可以通过箱梁自身的抗扭性能来加以抵抗,但同时还会存在整体扭转变形的情况,这种整体的扭转失稳将会导致结构的翻转侧移,而箱梁虽然具有抗扭性能,但是对于这种整体翻转则是无能为力的。
楼主所讲的Mz(在桥博里面是Mx),应该就是产生扭转的内在原因,因为它就是侧面的一个扭矩效应。个人的理解就是这样。想听听你的高见。
对于连续刚构桥,由于墩梁是固结在一起的,这样的话,原来部分由支座抵抗的扭矩就变成由梁墩一起承受了,引起的抗力更大,从而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
预应力的这种效应在施工阶段张拉时应该会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成桥运营之后应该就不是主要因素了。运营之后考虑到的主要可能是自重、徐变、温度还有车辆的偏心行驶等因素。
没有进行过连续刚构的分析,所以可能还存在很多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举报 回复
superhugo 发表于 2007-6-25 21:34:45
长期徐变效应并不一定使跨中下挠吧?!我以前也一直认为长期徐变引起跨中下挠,但是接触了一些实际工程,计算了几座桥梁之后,并不一定都是这样的。有些情况,长期徐变将会使跨中产生一定的上拱。但是徐变会产生横桥向的偏移应该是存在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5 威望 +2 收起 理由
redflag + 5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 回复
wentao 发表于 2007-6-25 22:44:11
“我以前也一直认为长期徐变引起跨中下挠,但是接触了一些实际工程,计算了几座桥梁之后,并不一定都是这样的。有些情况,长期徐变将会使跨中产生一定的上拱。”


徐变的根源是应力,因此长期徐变产生上拱也是有可能的。关键就是到底是预应力提供的效应大还是自重+二期产生的效应大。当前者大的时候,会出现上拱,当后者大的时候,会下挠。


而通常情况下,长期徐变出现上拱的情况可能不多吧。因为预应力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身是在减少的。因为预应力损失有一项就是因为收缩徐变所引起的。不知道superhugo能否简要介绍下你
所做的实际工程的若干情况,也好方便大家讨论。
举报 回复
superhugo 发表于 2007-6-25 23:16:40
呵呵,版主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也是这么理解的~我去年做了一个铁路桥的监控,是一座双线三跨PC连续梁,该桥在跨中底板配置了相当多的纵向预应力钢束,并且分两次张拉,第一次在跨中合拢之后,第二次是在边跨合拢,全桥最后进行边跨合拢束和跨中剩余合拢束的张拉。也就是该桥首先形成一个“∏”结构,然后在进行边跨合拢段的施工。根据计算结果,考虑1500天的长期徐变之后,跨中还会继续产生6mm左右的上拱而不是下挠。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5 威望 +1 收起 理由
wentao8401 + 5 + 1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 回复
小浩 发表于 2007-9-3 22:53:00
我在做一个高墩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设计,但是桥的比较大半径的曲线中,不知道怎么搞。
举报 回复
superhugo 发表于 2007-9-4 18:08:39
可以参考以前别人做过的。第一次做的话需要先看看前人的做法。
举报 回复
lulu2266 发表于 2010-2-26 16:31:18
墩顶面外的偏位和墩的刚度、高度有关,预应力虽是弯曲的,但与主梁截面处处垂直,所以不产生面外的位移。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2 收起 理由
redflag + 2 解疑答惑,感谢您的劳动!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 回复
MAISL 发表于 2018-6-28 17:30:34
本人正在做155米左右的弯梁桥,前辈有什么指教的吗,谢谢!!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