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史上的奇葩:章丘“碌碡桥”修建之谜

redflag 发表于 2014-10-24 13: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sd.xinhuanet.com%2Fwhsd%2Fwhsd%2F2014-10%2F23%2F1112949743_14140497703721n.jpg
  远观“碌碡桥”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sd.xinhuanet.com%2Fwhsd%2Fwhsd%2F2014-10%2F23%2F1112949743_14140497748271n.jpg
  碌碡桥千年荆条
  山东章丘相公镇的十九郎村有一座非常奇特的古桥,桥的支柱是用碌碡支撑的,人们称它为“碌碡桥”。该桥在全国也属罕见,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葩。
  “碌碡桥”在章丘市相公镇境内的十九郎村,从相公镇驻地一直往东,大约七公里左右,村子东边则与普集镇相连。“碌碡桥”位于村子的北端,架设在经过村子中间的玉泉河上,西侧还有一座全部是石头的石桥,规模大小和“碌碡桥”差不多,两桥相距四五十米,河道比较深。经过玉泉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村子东北侧八九公里左右的玉泉山上,还有北侧不远处的卧牛山。以前雨水较多、山水泛滥时,玉泉河是主要的泄洪通道,作用不可小视。只是如今雨水越来越少,就是阴雨连绵的季节,山水也没有了往日的“狂傲不羁”。
  来到桥边,站在桥头观望,见该桥长约为十六米,宽近五米,石木结构,共有三个桥孔,其中两大一小。桥下面的地基是河底坚固的卧牛石,中间桥墩为四柱,其中三柱是石碌碡,每柱有四个,共有十二个石碌碡。另一柱为竖立的长条方石。桥梁则是用木头铺平,这些木头不是平平常常的木头,而是已有千年历史的荆木,共有二十余根。其中最粗者直径达到四十多厘米,最细者也有二十多厘米。桥面为不同形状的条石砌成,后因桥面不平,已经用水泥重新灌封并抹平,两侧保留了三四十厘米的护栏,以免过路者发生危险。
  据桥头的石碑记载:“碌碡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在清朝道光十三年的章丘县志中即有明确记载,但是对于建设该桥时的历史背景没有详述。在建设该桥时有何人投资及何人建设?一直是个谜。大家都知道,“碌碡”在当时是夏秋季节收粮时的一种工具,主要是夏季收小麦。在当时来说,一个专业石匠做成一个碌碡也不是一时半会的工夫,一下子用这么多的碌碡当桥墩,老百姓肯定不会舍得,估计在当时是应急之策,为了进出村子需要,来不及等待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能如此。据村中七十多岁的林大爷讲,听老人说当时长期山水泛滥,淹没了河道,人们进出村子不方便。后来有人被山水冲走,大人孩子都整天胆战心惊,天天害怕得不得了。于是有人带头提议在山水减少之后,抢建了这座桥。
  林大爷还讲述了他小时候听过的有关“碌碡”桥的传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生性顽皮,在老龙王不在家时,偷偷溜出来到玉泉山游玩。看到山上树木遮天蔽日,花草繁盛,一时着迷而忘记返回海中。恰巧有一位在山下居住的漂亮山姑上山采花,被三太子看见而迷恋,两人一时难分难舍。三太子决定不再回东海,就与山姑长相厮守,在此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小日子。东海龙王知道后,就派虾兵蟹将来捉拿,三太子坚决不从。于是,虾兵蟹将从天上发威,顷刻间瓢泼大雨倾泻而下,河水暴涨,河道淹没,附近及下游的老百姓遭殃。尽管如此,三太子还是不同意回东海。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虾兵蟹将只能如实禀报,东海龙王听说老百姓受难,心里也非常难过。最后迫于无奈,只好答应了三太子留下的要求,但必须抽去三太子的龙筋,永远不能再回东海。三太子为了和山姑长相厮守,于是答应了老龙王的要求。三太子同时要求父王让虾兵蟹将把山洪退去,随后用他的龙骨和龙筋为老百姓搭建了一座桥。老龙王含泪答应,于是抽取了十多节龙骨做了桥的支柱,用龙筋铺在了上面做了桥梁,三太子彻底留在了这里。传说中的龙骨就是那些“碌碡”,龙筋就是那些千年的荆木。
  不管是传说也好,神话也罢,“碌碡桥”的确是不多见,其独特的造型和村民原始的智慧,也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桥现在一直用着,实用才是该桥最大的功劳。
精彩评论倒序浏览

3357查看1评论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4-10-24 13:42:37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距今281年。已有千年历史的荆木有点夸张。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