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成都古桥的前世今生

redflag 发表于 2014-5-28 16: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020130711617146182602.jpg   
  
      有2300多年历史的成都,过去曾有“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往来碧波中”的水乡风貌。那时,河流横贯,沟渠众多,桥和水构成了老成都的一大景观。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时,全城有塘20余处,桥近200座,既有拱桥、也有平桥,还有不少廊桥。就原料来看,则石桥、木桥、竹桥、铁桥应有尽有。再看桥的名字,使人不免心向往之:卧龙桥,双凤桥,陆萧桥,莲花桥,赛锦桥,双灵桥,柳荫桥……它们诗意地横卧于水上,为成都这座流溢着书卷气的古城平添了几许风雅。

       清末时成都城中还有水塘二十余处,那些残留的塘名使我们遐想。种过莲藕而闻名的上、中、下三个莲池和小淖坝,还有千秋池、龙堤池、天井池、柳池、白家塘、王家塘、墨池、方池、洗马池……

      
一座城市有十几条河道、两百座桥、二十余处水塘、几千株大榕树、上万棵垂柳和数不清的银杏,有舟船往来,有渔歌唱晚,有水中倩影,有鱼翔浅底,有鹅鸭戏水……这是我们梦中才有的城市。这不是梦,而是成都实实在在的风景,现在只留存于梦境,使人多么痛心。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桥是“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的特殊建筑。无论古桥还是新桥,它们并非外表冷漠、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它们是成都灿烂文明的见证。
0122D16CC4D94C3CFF80808122CD6043.jpg

成都东南面的金河



0122D16F42254C5DFF80808122CD6043.jpg

     成都城里的河大多为人工河。当时开凿人工河的目的,是为了运输、消防以及洗濯之用
  金河是其中之一(1971年以后不复存在)。金河自摸底河发端,流过现成都军区后勤
部门口、人民公园,经西御街、东御街、盐市口,穿过卧龙桥街、青石桥街,经东门,最后流入府河。
  就是这条河,串起了锦江桥、古卧龙桥、青石桥、拱背桥等共24座桥。古卧龙桥形
似卧龙,拱背桥则好像弯弓……二十四桥造型各异,各有特色。桥上,行人、轿子、鸡公车、黄包车川流不息;桥下,河岸杨柳依依———好一幅悠闲水乡图。

0122D1711D634C6EFF80808122CD6043.jpg

100年前,十二桥就正对着成都的西城门。现在这座桥早已不是这个样子

       虽然金河上有二十四桥,但却称为“十二桥”。据考证,因当时扬州有“二十四桥”(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成都人谦虚,说自己只及扬州风月一半,便称为“十二桥”。目前,这二十四桥中,除了人民公园内尚存两、三座外,其余的都不复存在,或者只徒剩地名而已。

0122D174D1884C95FF80808122CD6043.jpg

万里桥 1905年

0122D1755C094C96FF80808122CD6043.jpg

民国时期,四川成都,锦江万里桥下洗苎麻的百姓

      当年李冰修都江堰,把内江两大支流郫江、检江导于成都之下,二江之上修建了七座桥,上应北斗七星,统称七星桥。万里桥就是七星之首的长星桥,又称笃泉桥。万里桥可谓成都桥梁中最著名的一座。三国时就有诸葛亮遣费神出使东吴饯之于桥头的典故。万里桥是送别之处,相当于长安的灞桥,许多文人骚客的离情别意都是在这里抒发的,有“万里桥边女校书”之称的女诗人薛涛曾在此住,更给这座桥蒙上了文学气息。杜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连草堂的方位都以万里桥来标示,可见万里桥之声名显赫。

0122D1774D1E4C9AFF80808122CD6043.jpg

威尔逊1908-08-24东门九眼桥

      九眼桥在成都的桥梁中也占据重要一席。它因为有九个桥洞而得名。明万历二十一年年),此桥修建于府南河  两汇合处,其西为古合 江亭、回澜塔等名胜。九眼桥自古以来也建有水码头,也是送别之所。

0122D17964554CA5FF80808122CD6043.jpg

成都东门码头。这是成都的锦江,曾经船来船往。但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蓬船的影子了。

0122D17A67534CB5FF80808122CD6043.jpg

锦江。当时的锦江水可以泡茶,比井水还好。连茶馆也要标明“河水香茶”,以示没有用井水。

     成都府南河之水来源于高原的雪山冰川,蜒奔腾数百公里,在都江堰宝瓶口被导入内江,才到达锦城。旧时的岷江水富含矿物和微量元素,水质软,甘洌,清亮,加上成都基本上没有工业,水质也就没有被污染。成都人自古以来喜欢泡茶馆,饮茶都有繁复的程序,从茶馆的竹椅木桌、烧茶的铜壶、饮茶的茶具,到茶叶的产地和生产时间等等,茶客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其中最为考究的是水。成者日时没有自来水,市民日常生活用水除了河水就是井水。井水不能泡茶,必须取河水煮沸。取河水也有讲究,要取河道中间的水,这种水最清澈。又必须在晴天取水,以免下过雨后水浑。取来要先澄清。隔夜水也不行。府南河水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扇河水泡出的茶是真正的香茶。

0122D17D099A4DBCFF80808122CD6043.jpg

河边洗衣的妇女和玩耍的儿童

0122D17E6A1C4DC9FF80808122CD6043.jpg

1908年锦江边的望江楼

20130826134314_86398.jpg
  上世纪40年代的长星桥


成都桥梁的前世今生(上)


  
  这是旧日的万里桥。
  
W020130711617146217662.jpg
  小九眼桥,是根据以前老九眼桥的模样修建的,两头的桥洞为河边人行道。
  今天,桥的意义已不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独有的地理文化风景。今天锦江上,依然卧着很多桥,这些桥静静地讲述成都的故事。而成都人的记忆中,也仿佛时时刻刻走在桥上。可以说,桥记录着成都的历史,见证着成都的变化,承载着成都的未来。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依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水边就有桥。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胡意涛、张亚男在成都与桥——漫谈成都桥梁文中写道,清末时,成都全城有塘20余处,桥近200座——九眼桥、万里桥、十二桥、平安桥、青石桥、半边桥、卧龙桥、玉带桥……既有拱桥,也有平桥,还有不少是廊桥;就原料来看,石桥、木桥等应有尽有。
  □今天锦江上,依然卧着很多桥,这些桥静静地讲述成都的故事。而成都人的记忆中,也仿佛时时刻刻走在桥上。可以说,桥记录着成都的历史,见证着成都的变化,承载着成都的未来。
  □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成都那些无数小河上的古桥已徒存虚名。今天,桥的意义也不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独有的地理文化风景。
  九眼桥

 【九眼桥】 桥是弯弓塔是箭
  说到成都的桥,不能不提到九眼桥。四川作家王跃在他的成都百年百人一书中说:“九眼桥在成都的桥梁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它因为有九个桥洞而得名。北京的十七孔桥也是因为有十七个孔洞而得名的,这一现象在桥梁的命名中屡见不鲜。”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眼桥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0宽3高3丈,桥下有9个拱形的桥洞,是九眼桥名字的来历。”刘祯贵说。关于九眼桥故事很多,刘祯贵说:“其中‘桥是弯弓塔是箭’较为出名。在古九眼桥南面不远有一座回澜塔,俗称白塔。回澜塔共七层,顶端有一个锡合金宝顶。每当阳光照射时,远远望去,九眼桥与白塔就像是一张巨型的弓搭着一支头带银镞的箭,煞是壮观。可惜1945年白塔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只剩下一个塔基,从此‘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景不复存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九眼桥一带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九眼桥水码头在锦江南岸,每天天刚亮,密密麻麻的船就停泊在那里,一派繁忙景象。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1992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古九眼桥被拆除。九眼桥从建成到拆除的400年里,一直是成都的一处地标。在一些迁居海外、省外的老成都人的记忆中,九眼桥仍然是最为深刻的印象。不少影视镜头更是以九眼桥为背景代表成都的形象。

  九眼桥自古建有水码头,也是古人送别之所。“当年郭沫若从家乡乐山沙湾到成都求学就是乘船而上,在九眼桥停靠的。历史上无数的江南才子上访长江之首的大城成都,并在西蜀采得文气,都是在九眼桥上岸的。”不过,今天的九眼桥今非昔比:名桥异地重建,早已失去了它的古意。

  十二桥
  取扬州“二十四桥”之半
  成都的十二桥也很有名。著名民俗专家袁庭栋曾在“百姓讲座”上讲道,十二桥修建于1913—1915年间,当时建的是一座木桥。“这座桥之所以取名‘十二桥’,是因为这座桥周围的景色不错,有人提出‘取扬州24桥之半’。”数年后,木桥被改造成廊桥,到上世纪60年代,为了修132公路,廊桥改造为石墩桥。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二桥,是修建蜀都大道时拓宽后的,已经不是原来的十二桥了。
  四川作家蒲秀正在他的走进老成都书中透露,十二桥真正被人熟知,是因为解放前夕在十二桥附近牺牲的先烈:1949年12月,国民党特务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30多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害于通惠门外十二桥附近,史称“十二桥惨案”。

  万里桥
      【万里桥】 成都第一桥
  有2050年悠久历史的万里桥,堪称“成都第一桥”,相传为李冰所建七桥之一的“长星桥”。1988年4月维修万里桥时,发现秦汉时期砌砖等文物,桥下基石还可见成排的木桩孔洞,证明万里桥的确始于秦汉时期,早期应为木石混合结构平桥。“对于万里桥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蜀国大臣费祎出使吴国‘联孙抗曹’,诸葛亮送费祎到此桥,临别时诸葛亮一语双关地说:‘万里之行,请自此始’。另一说根据宋刘光祖在《万里桥记》中记述,相传三国时,东吴来使张温访蜀后,取水路回国,诸葛亮送他到此桥上,对张温说:‘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刘祯贵解释道。
  远眺万里码头,江水映衬着红灯,灯光随江波徐徐闪烁。唐朝诗人杜甫在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现在,站在万里桥已经看不到远处的西岭雪山。文化学者许蓉生在成都通史书中介绍:万里桥(今老南门桥)在唐代竟是“酒吧一条街”。民俗学加袁庭栋也曾透露,万里桥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李冰担任蜀守期间,万里桥便是他在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修建的七桥之一。
  万里桥一带景色秀丽,适宜居住,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曾歌咏过万里桥。古时的万里桥江面宽阔,还是成都训练水军之处。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正月,宋孝宗下圣旨:“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时年五十三岁的陆游,观看了万里桥一带江上演练的情景,写下气势豪迈的《万里桥江上习射》:“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由于南大街扩建的需要,原有的七孔石桥在1995年拆除,在原址修成了一座宽阔的混凝土大桥,2003年在大桥的上空又建成了一道更为雄伟的高架桥。后在南岸又修了一座现代化海洋巨轮建筑“万里号”,常听人“冲壳子”,说那是“泰坦尼克号搁浅到老南门了!”

  
  洗面桥
  刘备当年下马洗尘之地
  成都作为三国蜀汉政权的政治中心,自然保留着很多三国的文化痕迹。比如洗面桥。作家杜九九讲述了这座桥的掌故: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在当阳被吴兵所害,身首异处。刘备只能将关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庙表示纪念。每次刘备带人到衣冠庙祭拜都会在衣冠庙前的小河下马洗去脸上的风尘,以示对亡者的尊敬。洗面桥由此得名。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正是因为沾染了刘备的帝王气息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青石桥
  保路同志军从这进攻督院
  盐市口的青石桥因系青石建成,保路运动中,同志军从这里出发进攻督院,当年的景象真是气吞山河。保路运动吹响了清王朝灭亡的进军号,有多少先烈从这座桥头走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但这座桥也早已有名而无实物。华阳国志还介绍,青石桥在宋代还是我国官方木版刻书的发祥、集散地,多以教科书为主,所出书籍运往西南广大地区,包含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等。
  “今天当你从桂王桥走过,依次往西为梓潼桥、双庆桥、总江桥、状元桥、通顺桥以至于青石桥等,这些美好的桥都只是一些名字而不是桥影,桥都随排水沟渠的淤塞无影无踪了。人们只能发挥想像,以现当年胜景。”作家王跃感慨地说。
  平安桥
  见证旧成都的“清明上河”
  御河上曾建有七座桥,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平安桥。今天的平安桥只剩名字不见桥迹,但当年却在城西外置闸门以防洪水,在东外建闸门以备水枯时蓄水,东闸门按时启闭,贷船次第出入,直达少城水关及旧皇城北面的后子门桥。御河在“文革”中才废弃,先建防空洞,后建地下商业街。当年御河沿河商肆繁盛,货物随处起卸,甚至在船头购物,市民十分方便,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盛景。资深体育记者王浩告诉记者:“我4岁那年,带一小女孩在御河边玩耍,她不小心差点掉进河里。我回家后被老妈一顿痛揍。”
  磨子桥
  浮雕上漫出豆腐脑的香味
  已故民俗作家冯水木曾经告诉我们,现在横跨一环路的磨子桥,也不是最初的磨子桥了。他告诉我们,磨子桥曾因桥有水磨而得名,当年刻在桥两边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卖豆花的挑担、热腾腾的豆浆缸等浮雕,栩栩如生,交替变换。桥侧刻有谚语:“磨子上睡觉——想转了”,“蚂蚁上磨盘——条条是道”等,无不诙谐幽默,充满了老成都的风趣调侃。“我小时候常去磨子桥看那些字画,它们点缀在桥的通身,字体泛着青绿的磨色,让我似乎嗅到豆子经磨盘碾过的清香豆腐脑,直流口水啊。”民俗摄影家刘明国这样描述。

成都桥梁的前世今生(下)





m_5a0b83d378124e87f5ca05fb24ce8bcc.jpg

遇仙桥承载着美丽的传说。
m_1d954b241c56c72854caf3da4e02fdec.jpg

70年代的北门大桥。
m_c69ce5467aafb253528225408e7d75bf.jpg

灯影里的安顺廊桥。

  成都的古桥给了成都厚重的文化积淀。它们或已深埋地下,被人们逐渐遗忘;或只剩一个桥名,今人只当地名却早已不知桥的存在;或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挺立,桥面行人如织……桥成为城市里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今天,加强对古桥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桥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骨骼,也是兴衰的见证,更是发达的象征。□世界上的名都大城,许多都建在河海要地,因而每每以桥著称于世。金门大桥,伦敦塔桥、十七孔桥、武汉长江大桥……数不清的桥或以气势盖世,或以古风存名。□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那些古桥与人们昨天和今天的生活,一直密不可分。
桥的眷念
依水兴桥
以桥命名的街道有几十条
  成都,这座依水而兴的古老城市,与桥有密不可分的缘分。
  成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桥呢?著名作家王跃经过多年考证和走访发现,成都地处一片水网地带之上,因而以桥多著称。水是成都的血脉,桥是成都的骨骼。成都以桥命名的街道就有四五十条之多,加上与水系有关联的街道名称竟有七八十条。成都没有水和桥就失去了灵气和骨性。许多老成都总觉得现代化的大都市缺少点什么味道,这就是缺少了水的润泽和桥的古韵。
  成都自古以来被二江环绕,这就是府河和南河,还有从西向东横贯城中的金河,环流皇城的御河,以及摸底河、沙河、龙爪堰、干河、水碾河、肖家河、解玉溪……数不清的河在涌动,河岸垂柳,两岸架桥。成都人生活在岸边,在廊桥上贸易,在船头易货,在河岸边观景。
往昔成都
就是一座“桥梁博物馆”
  王跃考证发现,唐代成都城内的解玉溪由城北向东南流经大慈寺西侧,水量很大。当年的府南河也是水量充沛的河流。都江堰引来的岷江之水除了灌溉之外主要用作城市用水,其中航运的功效很重要。有河就有桥,当年的成都可谓一座桥梁博物馆,各种功能和式样的桥梁横贯河流之上,有彩虹桥、磨子桥、孔桥、玉带桥、廊桥、索桥、木桥、弯弓桥等,单从桥名和桥型就可以引人遐想联翩。
  今天,我的邻居钱本彤女士,对成都每座古桥每一时期的命运记忆犹新,退休后的她还是一个成都桥史研究家,图书馆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我查过清代的统计资料,清朝咸丰年间,成都城区有记载的桥就有210座。现在的城区内,河少了,桥也就渐渐少了。”她语调惆怅。
桥的故事
安顺廊桥
成都摄影爱好者的“窝子”
随着成都市府南河整治工程的竣工,2003年8月,在锦江的南河段上,新建了一座廊桥,仍以“安顺”命名,叫“安顺廊桥”。新桥是一座明清风格的三孔仿古石桥,桥上有装饰华丽的两层重檐屋顶,远远望去,犹如一艘巨大的楼船,横卧在锦江两岸间。
在新建的安顺廊桥南端石墙上,镌刻着马可·波罗横穿亚洲大陆的线路图。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写道:“成都有许多大川深河发源于远处的高山上,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并穿过这座城市,供给该城所需的水。这些河流有些宽达半英里,有些宽两百步,而且都很深。城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的一条大河,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的,装饰着红色的图案,上面还铺着瓦片。整个桥面上有许多别致的小屋和铺子,买卖众多的商品,其中有一个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的居所。所有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缴纳一种通行税,据说大汉每天仅从这座桥上的收入就有一百金币。”那座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并穿过城市,就是成都,而“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的桥,据学者考证,就是成都的安顺桥。
      
如果马可·波罗的著述和学者的考证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安顺廊桥的前生便可追溯到元朝。古代的安顺桥,原名“长虹桥”,跨南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发大水将桥冲毁,四川按察使李如兰重修。三年后,华阳县令安洪德再次重修,其资金来源据说是安洪德捕获巨盗高某,“析其赃之无主者”。桥建成后,题额名为“安顺桥”。“桥上覆以屋顶,供神像祭祀,设摊市。”清嘉庆《华阳县志·津梁》载:安顺桥“长二十丈,宽一丈,木架为主,上覆以屋”。
      
人世沧桑,几经变迁。200余年过去了,安洪德所建之桥,仍未挡住锦江上特大洪水的冲击,在1947年夏天一场暴雨后,桥被冲毁,只留下几个突兀的石桥墩,为了通行便利,人们又在桥墩上架了木板,形成简易便民之桥。1980年在此基础上,一座钢筋水泥之桥落成。新桥不仅通行人,也可过汽车,但却无房屋覆盖,可惜好景不长,1981年7月14日锦江上一场大洪水暴发,轰的一声,又将桥冲毁了。同时还淹没了桥上的行人。桥又毁了,通行不便,廊桥无廊,也徒有其名。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在府南河整治工程中,综合几次建桥经验,在原桥址下游200米处,新建了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三孔仿古石桥,仍命名为安顺廊桥。
4.gif
2002年新建的安顺廊桥
  有月光的晚上,家住龙江路的摄影师杨荣忠总喜欢带着他的佳能“无敌兔”相机和三脚架,去安顺廊桥拍摄夜景。在这里,他也常遇到不少扛着“长枪短炮”的拍客。“古色古香的安顺廊桥上,亭阁层叠繁复,在清波的流淌中回转倒影,衬托着两岸青翠的垂柳,和不远处的摩天建筑奇妙对比,产生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美。”杨老师描绘说。
5.gif
1981年大洪水后搭建的安顺桥
  西南交通大学胡意涛、张亚男在《漫谈成都桥梁》中介绍,安顺桥重修于清乾隆十一年,原名长虹桥。这里曾经是锦江上一处重要的水码头,上下船的旅客不少。解放后,只剩下一座石板桥,1981年被洪水冲毁后,在原地新建了一座混凝土大桥。2004年前后,为了开辟城市东面的旅游区,在合江亭下游新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廊桥,名为安顺廊桥,就是沿袭老的安顺廊桥而来。
新南门大桥
当年为躲避日军空袭而建
  吃过晚饭,家住致民路的李新军和他的老伴又来到新南门大桥遛狗散步。这里也是附近居民常光顾的地方。李新军说,“我在新南门大桥西头住了14年,每天推窗即见锦江美景,桥下白鹭来栖,锦鲤悠游,真安逸呀。”
  锦江区档案馆负责人吴燕平考证过这座桥,他说,早先这里既没有桥,也没有路。1939年,为了城内的居民在躲避日本鬼子的空袭时便于出城(当时叫“跑警报”),临时在城墙上开了一个口子,增加了一个新城门,取名复兴门,在城门外的南河上新建的桥也就叫复兴桥。他说,以前人们为了方便,都把复兴门叫新南门,也就把复兴桥叫新南门桥。解放后,在原来的位置扩建了新南门大桥,1997年再次扩大重修。“直到今天,在一些成都地图上仍把这座桥称为复兴桥。”吴说。
送仙桥
有多少“神仙”可以回来?
  33岁的外企主管白芷枫住在青羊上街,距送仙桥仅一公里,走路只需 10来分钟。每个周末,这位美女最大的快乐便是带着4岁的女儿来桥边逛逛,她指着桥上神仙的浮雕说,“乖乖,这个仙人就是张果老哦……”
  我们现在看到的送仙桥,是1987年翻修后的模样,10余米长的横桥跨在小小的摸底河上,除了一些众神仙浮雕,难有特色。然而细数桥之初始,竟难以追溯其年代。只知道千余年过去了,几经修葺,拱桥变平桥,亘古不变的,唯有那送仙的传说。
  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日,每年青羊宫都要办庙会,“人要赶庙会,连神仙也要赶这庙会,”白芷枫这样告诉女儿,“每年这一天,神仙们总是东边来,西边走,所以人们就早上跑来东边迎,傍晚跑去西边送。于是,西边这座送仙桥就得了名,同时得名的,还有东边的遇仙桥和望仙桥。”

  
精彩评论倒序浏览

7622查看5评论

redflag 发表于 2014-5-28 17:11:57
在成都的府南河上卧着很多桥,这些桥静静地讲述成都的故事。可以说,桥记录着成都的历史、见证着成都的变化、承载着成都的未来。
      我最早知道的桥是万里桥。远眺万里码头,江水映衬着红灯,灯光随江波徐徐闪烁,煞是好看。唐朝诗人杜甫在《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现在站在万里桥已经看不到远处的西岭雪山,但是能依稀体会到当年锦江上的优美风光。在三国纷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刘备遭受火烧连营的重创,曹魏趁机兴兵试图一举灭蜀,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决意与东吴修好,于是派费祎出使东吴,在此为费祎饯行。诸葛亮挽手相送并感叹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意思就是,肩上的重担重千斤,从你走出的第一步开始就要牢牢记住。后来修了桥,桥也就沾了孔明的光,被命名为“万里桥”。
1.jpg
    成都作为三国蜀汉政权的政治中心,自然保留着很多三国的文化痕迹。刚才说了万里桥,现在说说洗面桥。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在当阳被吴兵所害,身首异处。刘备只能将关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庙表示纪念。每次刘备带人到衣冠庙祭拜都会在衣冠庙前的小河下马洗去脸上的风尘,以示对亡者的尊敬。洗面桥由此得名。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正是因为沾染了刘备的帝王气息而变的生动鲜活起来。
    天府之国——成都养育了许多历史名人,下面我来说说和司马相如有关的驷马桥。在成都北面的沙河上横跨着一座桥,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是古往今来四川连接中原的唯一陆路交通。此桥原名升仙桥,《华阳国治》就记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汉代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如下’也。”后人便取司马相如题字之意将“升仙桥”改名为“驷马桥”。其实司马相如第一次进长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因汉景帝不好辞赋而受冷遇,只获得武骑常侍的职位回到故乡。多年以后,司马相如凭借《子虚赋》使皇帝龙颜大悦,有机会第二次进长安。汉武帝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并赐驷马高车返回成都。再回成都时风光无限,全城百姓夹道欢迎。热烈的场面被唐朝诗人岑参写进了《升仙桥》一诗,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
2.jpg
    在成都,还有一座很传奇的桥,叫安顺桥。可是这桥的命运和它的名字一点儿都不符,既不“安”也不“顺”。历史上遭遇过几次大洪水屡次被淹。可是人们还是将美好的寓意寄托给它,人们坚信“重复百变可得吉言”,安顺桥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成都有一则有鼻子有眼儿的龙门阵是这样解释安顺桥的来历的。清朝乾隆年间,成都有一位安知府,他常常跑到桥边的静居寺和方丈下棋。有一天,安知府在河边视察水情,看到远处静居寺高高的攒尖,棋隐又上来了。安知府便拉着自己的下属同知大人一同前往静居寺。方丈是出世之人,又和安知府关系甚好便没把同知大人放在心上。同知无聊之余便给两位端茶送水,方丈因专注在棋局上,头也不抬甚至连一句谦辞都没有就接过了茶碗。安知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深知同知的为人,等同知走后便亲题四个大字“我如是在”并嘱咐方丈挂在刚才下棋的正上方。第二年,安知府晋升他职,接任成都知府的便是当年的同知大人。新知府上任后大兴土木,由于官银支取艰难便下令就地取材。为了报复老方丈,他下令从静居寺拆起。挡拆到“如是我在”时新知府恍然大悟。不管怎么说安知府终究还是自己的上司吧,为了不得罪老领导,新知府将拆庙的材料在南河上修筑了一座木桥,命名“安顺”,意为“安土顺流”。实际上是表达对安知府的顺从之意。如今的安顺桥是名副其实的安顺桥了,现在它已成为府南河上的一道景,装点着美丽的成都。
3.jpg


举报 回复
redflag 发表于 2014-5-28 17:25:48

古桥上百座 美诗千万首

B781F83D8024370D42BCC16D325559CC.jpg
B6DF9817F3C44EE326D6FD0F1B01F50C.jpg
A5CA121FE51022517B009B2431DFCA76.jpg

  一心桥,二仙桥,三洞桥,驷马桥,五桂桥,九眼桥,十二桥,万福桥,青石桥,送仙桥……川剧《黎明十二桥》唱词中的数桥,将成都这座文明古老城市的文化风貌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时的成都,大河小流穿城过,长桥短桥上百座,桥和水构成了老成都的一大景观。它们诗意地横卧于水上,为成都这座流溢着书卷气的古城平添了几许风雅。水滋养了城市,也孕育了成都的桥文化,“驷马桥上春水生”“桥南花为浣花好,桥北油油生春草”等诗句,都是成都古桥的真实写照。

  古桥早已是一种文化

  成都多水,自古多桥。不过随着历史和城市的变迁,不少古桥原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而这些古老的地名却保留了下来。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文学祁和晖教授介绍,成都这座依水而兴的古老城市,与桥有密不可分的缘分。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时全城有塘20余处,桥近200座。全城以桥命名的街道也有四五十条,这些以桥命名的街道如今大多只有名而无桥。比如青石桥、通顺桥、玉带桥、桂王桥、十二桥、送仙桥等。“这些地方的桥虽不在了,但关于桥背后的文化传承依然耐人寻味。”

  比如十二桥,相传取名自扬州二十四桥的一半,表达了成都人的谦虚;在唐代,万福桥附近有座万福寺,这座桥的名称由此而来,如今也已找不到桥身的踪影。此外,还有玉带桥,虽然没了桥,但这个地名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老成都人的记忆。更为著名的是青石桥,关于青石桥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张仪传说依龟迹建成都城,所以成都别名龟化城,当然这只是传说,真实是当时成都城从空中鸟瞰,如大龟。唐代为解决成都的饮水问题,挖了一条河穿城而过,这条河叫金水河,金水河上面有8座桥,其中一座桥为了纪念张仪,就命名龟化桥。由于龟化桥是用青石建成,所以老百姓就俗称青石桥。而如今的青石桥街道,桥已经被拆好多年。还有送仙桥、西北桥、九里堤桥、太平桥、古卧龙桥……这些街名,都保存了老成都历史的记忆。

  祁教授感叹,很多老地名从字面看确实已经名不副实,但其承载的历史与情感无可替代。很多成都人没有见过那些消失的桥梁,却记住了它们的名字,知道它们的位置,这些古桥早已是一种文化,渗入成都人的骨髓。最近成都关于街名名不副实的争论很多,她认为,成都老地名承载历史记忆,应保留。

  诗人来蓉必咏桥

  有2050年悠久历史的万里桥,堪称“成都第一桥”。如今的万里桥位于成都市老南门,又名老南门大桥。追溯历史,三国时就有诸葛亮遣费祎出使东吴饯之于桥头的典故。祁和晖教授告诉记者,万里桥作为古时成都标志性建筑,许多文人墨客曾对其做诗吟咏。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骄傲地介绍自己居家地理位置:“万里桥西一草堂”。他无数次站在桥头,俯看大江碧浪滚滚东去、遥望天际苍茫岷山积雪,吟哦出“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动人诗句。说起杜甫和万里桥的故事,祁教授告诉记者,“当年杜甫住在浣花溪,与万里桥相隔不远,他家门前的小船可以直接进入锦江。古时万里桥是成都最著名的水码头,有感于当时此地的繁忙水运,杜甫才留下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名句。”祁教授还称,当年杜甫离开成都,也是走水路,从浣花溪进入锦江南河,再进入岷江。

  与万里桥有关的诗句还有很多。在唐代,从苏州来的张籍风尘仆仆走近成都,动情地吟唱:“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首《成都曲》,古往今来脍炙人口,将成都大江闹市的图画,鲜活地浮现在人们眼前。此外,刘禹锡也曾饱含激情地吟出:“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另一位唐朝女诗人薛涛曾在万里桥畔住过,门前种着枇杷树。她闭门搞文学创作,自述:“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诗人王建是她的铁杆“粉丝”,曾写出“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的赞美诗。浙江绍兴人陆游,也写出许多吟咏万里桥的诗,如《晓过万里桥》:“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豪华行乐地,芳润养花天……”

  “古时,但凡文人墨客游至成都,都要一睹万里桥的风貌。”祁教授告诉记者,“在古代,万里桥作为水码头,停泊着众多船只,承载着繁忙的运输功能,唐宋以来,四川的麻织品、丝织品、井盐都通过水路离川,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运往南亚、中亚,所以桥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交通功能。因此,文人墨客来到成都,看到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像如今的人们站在上海的外滩,是同等的震撼。”

  祁教授表示,古时候的成都很像苏州,城内府河南河二水环抱,水渠纵横,居民也有亲水性。除了万里桥,整个老成都的城里城外,桥呈星罗棋布之势,四通八达。李白曾写下,“锦江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元代著名诗人虞集以“我到成都住五日,驷马桥上春水生”赞美成都的驷马桥,而成都著名文人杨慎则留下“桥南花为浣花好,桥北油油生春草”等诗句,是对成都城市古桥美的真实写照。

  在成都古桥中,除了万里桥,名气最响亮、文化底蕴最深沉的还有驷马桥、九眼桥等。

  
  诗人吟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绝句》

    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  —陆游《晓过万里桥》

  锦江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李白《南京歌十首》

  我到成都住五日,驷马桥上春水生。  —虞集《代祀西岳至成都》

  桥南花为浣花好,桥北油油生春草。  —杨慎《过驻节桥读东阜刘远夫碑文强然有作》

  锦城东下路萧然,九眼桥南绿接天。  —赵熙 《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

举报 回复
野草 发表于 2014-5-29 09:22:02
桥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4_94:}
举报 回复
jinzhulaod... 发表于 2014-6-3 11:26:15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举报 回复
wendy007 发表于 2014-6-5 15:47:54
不错,就是我们这些搞技术的对诗、词等还是比较陌生。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