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瑰宝--福建寿宁木拱廊桥

darrenma 发表于 2007-4-19 13: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全家福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11.jpg
12.jpg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廊桥的梦与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兆宜报道
  
  
关于廊桥,声名远扬的爱情故事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小说及其电影《廊桥遗梦》,而作为2004年6月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乡土风格的廊桥,与爱情无关,难以取舍的是它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梦与惑。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廊桥,也称虹桥,专家在学术研究中叫做“编梁式木拱廊桥”,人们曾经以为早已失传。这种长期以来“坐落”在《清明上河图》画面正中的形若彩虹的桥梁,由于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创造,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令人关注的在于,北宋覆亡后,与干涸淤死的汴河河道一起随着历史的尘埃湮灭了的虹桥及其技艺,900多年后却在浙江南部与福建东北部接壤的山区被大量发现。这里的虹桥(编梁式木拱廊桥),虽然外型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不完全相同,但结构相似。
  
  
曾经与名画《清明上河图》一起成为“绝版”,却又“隐姓埋名”在闽浙边界山区的编梁式木拱廊桥,在撩开神秘的面纱之后,却是充满了现实的无奈。

从《清明上河图》中走出来

  
  
廊桥是农耕时代的产品。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编梁式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的著作者、著名桥梁史学家唐寰澄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今年已经79岁的唐寰澄是中国现代最早对廊桥(虹桥)进行研究并指出其结构原理的人,但自他发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实际上曾在北宋流行过的木拱桥梁的桥式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界认为这种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木拱桥已经失传,因为自明代以来,河南、山西、安徽都没有了这种桥再建的记录。
  
“1954年,我在故宫看到《清明上河图》时,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无比地激动,因为画中的桥梁,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大跨度木拱桥。”唐寰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唐寰澄的发现,随后被中国建筑教育开拓者之一的梁思成推荐发表在了1954年第24期的《新观察》杂志上。
  
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城内及城郊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面正中那座横跨汴水两岸的桥梁,最大的特点是桥底下没有任何柱脚的支撑,凌空飞架在汴河上面。据《宋会要》的记载,汴河的宽度约有16.5米,而虹桥的跨度比河的宽度长了约有3.5米。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单孔跨径,达到了20米。同时,根据《宋会要》的记载,这座桥可以通行装载数十石的大车,其载重量相当于今天2至3吨的卡车。
  
  
令人称奇的是,没有柱脚支撑的桥承受如此的载重量不但不坍塌,而且这种结构不用钉子,也不用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形成。
  
实际上,在没有发现廊桥存在之前,唐寰澄在研究它的结构原理时,就把这种桥的结构分为两个系统:外面是第一个系统,用3根木头搭成,然后放上5根横木,里面一层是第二系统,用两短两长共4根木头搭成。这两个系统缺一个都不行,单独用第一系统的3根木头,桥就无法立起来,但如果单独用第二系统的4根木头,桥就不会稳固,只有把这两个系统连起来,桥才能稳稳地站住。
  
  
人们发现廊桥的存在,是在唐寰澄的文章发表26年后的1980年。也就是说,从北宋覆亡后到1980年的900多年间,《清明上河图》中如彩虹般美丽的桥梁,只是历史记忆中一个神秘的身影。
  
1980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包括唐寰澄在内的众多专家在考察中意外地发现,只在《清明上河图》中见到的虹桥技术,在闽浙大地上却星罗棋布,只不过长期以来“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无异于在闽东北和浙西南交界的山区,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桥梁科学技术的“侏罗纪公园”。

廊桥流传之谜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廊桥研究项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刘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廊桥最集中的留存地是“景泰庆寿”(浙江景宁、泰顺、庆元和福建寿宁)四县,至今,浙南与闽东北交界的山区,仍保留着数以百计的明清时代建造的古廊桥,其中以浙江泰顺和福建寿宁的廊桥的特点最为鲜明。
  
唐寰澄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闽浙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进桥式,是随着宋室南渡之后,有着先进技术的工匠随之南下,把虹桥的技术带到了东南。而闽东北、浙西南山区木材丰富,可以就近取材,深沟高涧的地貌在客观上需要、同时也具备建造这种类型桥梁的条件,并且在费时耗工上,建造木拱桥比石拱桥要低得多,于是虹桥的结构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看似简单的木拱桥,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国家政治命运和国计民生需要的宏阔背景。”唐寰澄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瞭望东方周刊》注意到,这种观点不仅体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国古代桥梁》和《中国古桥技术史》中,而且大多数的桥梁和建筑专家也多持同样的观点。然而,浙江、福建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却认为,这种桥是他们当地原本就有的,其技术萌芽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代中期,是在本地区不断改良而成的,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据记载,泰顺三条桥在清代重修时,发现屋檐上唐贞观时的旧瓦,从而推论闽浙大地的木拱廊桥的历史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更悠久。
  
刘杰也认为,从编梁式木拱廊桥的纯技术角度看,其桥式是在闽浙山区一步一步由简到繁独立发展起来的,确实存在从闽浙山区往中原地区传播的可能。对此,不少专家却认为这种推论缺乏翔实的考证依据。

将湮灭在历史深处?

  
浙闽山区的廊桥都有两层建筑,桥上的廊屋既可以保护桥体的木结构不受侵蚀,又可为路人提供避风遮雨、避暑纳凉、歇脚停担之所,甚至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易换物资的肄市,它的交通功能和人情味已经不可分地结合在了一起。
  
  
事实上,在早年的闽浙乡间,廊桥已远远地超出了纯粹作为桥的功能了,它其实结合了桥、亭、庙等建筑的功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采访期间看到,规模稍大一点的廊桥都设有神龛,供奉的神像很广泛,有观世音菩萨、门神神荼和郁垒,也有关帝爷、文昌帝和财神爷赵公明,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临水夫人、黄三相公、马仙等,每年的正月是乡民祭祀最隆重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经千年沧桑的廊桥,其使用价值和功能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千百年来见证悲欢离合、笑看秋月春风的廊桥,如今大多岿然沉寂,甚至被废弃了。据调查统计,全国现存的木拱廊桥还不到200座。
  
  
现年76岁的郑多金是中国惟一健在的廊桥孤匠,他于1967年主持建造了中国最后建的一座木拱廊桥——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杨溪头村的杨溪头桥。家住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的郑多金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他心里最大的遗憾是找不到造桥的机会,必须在实践中灌输的造桥绝技的要领和诀窍,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失传了。
  
“失传还有更多与廊桥相关的资料。”大半辈子都从事文物普查的龚迪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发掘的也是我国仅发现的33份古廊桥桥约,已被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其中多份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即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了,散落各地的廊桥也很难保存历史风貌,其中自然的风雨侵蚀就足以使木头建造的廊桥走到寿终正寝。”福建省寿宁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李安表示,“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的保护措施能跟上,而申报‘世遗’目前只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如此看来,在古道、溪水、老树、青山之间衬托出一道如画风景的廊桥,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除了作为“文物”和“风景”不断修建,将不可逆转地走进历史宿命,湮没在时序更迭的荒烟蔓草之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2 威望 +1 收起 理由
技术型工人 + 2 + 1

查看全部评分

精彩评论倒序浏览

3242查看2评论

cai2007 发表于 2007-4-19 14:08:17
真是图文并茂啊,谢谢楼主了.
举报 回复
腾哥 发表于 2012-3-17 22:03:59
图片很美,欣赏了!!!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