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了抗震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看的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尤其是前两天当面聆听了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第一起草人唐光武研究员的报告,分享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也算是自己的一个小小总结),不当之处请大家评批指正。
7 {1 t; A+ k$ a) ?2 x( v) ^
9 h, K; I; z. _桥梁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结构分析。
( }( A+ j j4 b3 {( r唐总有个形象的比喻:把抗震设计比作收音机调频,抗震概念设计如同粗调,抗震结构分析就好比是微调。
0 Z6 B. g$ ?. u- P我个人的理解是作为 桥梁设计人员掌握抗震设计的一些概念远比去过多的钻研采用哪些方法能得到抗震设计的理想分析结果要重要,当然抗震分析也很重要。 ! s3 {: j) n M
抗震概念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比如场地选址、结构选型(建筑上一般讲究规则、对称、均匀;桥梁上个人理解是不是可以讲究受力简单,延性能力强),当然这其中还有个很重要的篇幅就是抗震措施(更为我们所熟悉的是抗震构造措施,此外还包括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主要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去放大一些关键部位的作用)。 - I; ~0 |0 |$ t
作为一名桥梁工程师,建立起桥梁抗震设计的概念至关重要。 5 _# |2 ]3 v2 Y+ P5 ?# G
抗震结构分析,说白了就是把地震波这种随机作用通过数值计算量化出来,然后根据现有的一些地震后的结构统计数据总结出来的经验(或许还不能称之为规律),通过静力学或者动力学的方法作用到结构上使之产生反应来衡量结构的延性或者安全度。个人觉得在这个方面应该是还有些玄乎的。
& H8 q. U2 J7 |. B- h6 [6 O这里一般是这样操作的:小震(或者称之为多遇地震,桥规上称之为E1地震作用)情况下进行结构的弹性分析,内力和变形都得满足相关要求;中震(或者称之为设防地震)、大震(或者称之为罕遇地震)(桥规上把两者又称之为E2地震作用)情况下进行弹塑性或者塑性分析,一般来说需验算变形,内力计算呢或者还需要深入继续研究。
1 X1 S/ X6 o( c2 p! {2 O1 Y6 Z) |" t) x4 B
桥梁抗震设计里面有两个概念很重要:“延性”和“塑性铰”,大家可以看看我的一些其它总结或者在网络上搜一搜。
& |7 ^3 ^$ b/ {. l" U; x2 Z! a6 G. X/ N, p& _
最后说说桥梁抗震细则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其它国内抗震规范上没有但是都有所反映,就是“能力保护构件”,唐总的比喻还是很恰切“整个结构如同一个电路,能力保护构件就如同保险丝,其它构件则形同电线等”,这部分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点关注对象,主要包括桥梁基础、主梁、盖梁、支座等部位,当然还有墩柱的塑性铰部位也是按能力保护原则进行设计。 0 f6 |4 }! ~0 N( L- i' ^ k
! P. u$ j( _4 Y) a. E; O, I
本人也是刚刚开始学习,似懂非懂或许还没有进门,啰嗦这些内容的目的希望能引起桥梁设计同行对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视,概念建立起来了,有时候举手之劳就能解决大问题,虽然地震不常有,但这个意识应常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