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在膨胀性地层中开挖隧道、巷道或地下洞室,常常可以见到围岩因开掘而产生变形,或者因浸水而膨胀,或因风化而开裂等现象,使设置在膨胀性围岩中的隧道或地下洞室的洞壁发生位移,导致围岩失稳,衬砌破坏。膨胀性围岩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围岩的应力比高。即P0/Ra,P0—地应力,Ra—围岩的抗压强度。由于膨胀性围岩是有原始地层的超固结特性,使围岩中储存有较高的初始应力,当隧道或地下洞室开掘后,引起围岩应力释放,强度降低,产生卸载膨胀,因此围岩常常具有明显的塑性流变特征,开掘后将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1.3胀缩效应的力学特性。膨胀围岩因吸水而膨胀,失水而收缩,岩体干湿循环产生胀缩效应。一是使围岩体结构破坏,由块间联结变为裂隙结合,甚至成为散结构,强度完全丧失,导致围岩压力增大;二是造成围岩应力变化,无论膨胀压力或收缩应力,都将破坏围岩的稳定性,特别是膨胀产生的膨胀压力将对增大围岩压力起叠加作用。
2.施工方法
膨胀性围岩隧道施工,首先查明膨胀产生的原因,测定围岩贮存的应力大来确定相应的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
膨胀性围岩的施工原则为“加固围岩,改善洞形,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变形留够,底部加强”24字方针。
2.1加固围岩。加固围岩最有效的措施是支护的锚杆,锚杆长度应大于塑性半径。锚杆长度越长,支护效果愈好,但锚杆太长时,工程造价加大,施工难度高,且局部锚杆强度难以充分发挥;而锚杆太短则加固围岩效果不好。当锚杆长度大于塑性区厚度时,可抑制塑性区围岩的承载力,并把塑性区围岩同弹性区稳定围岩连接起来。此时锚杆两端相对位移较大,使锚杆充分受拉,从而提高锚杆对围岩径向支护的作用;反之当锚杆长度小于塑性区时,即全位于塑性区内,锚杆将随着围岩整体移动,围岩仍有剪切滑移破坏的可能,锚杆两端相对位移较小,削减锚杆对围岩的支护作用。锚杆长度应大于塑性区厚度。(L1/L2=K=2/3,L1—围岩塑性区厚度,L2—锚杆长度),围岩塑性区通过岩石力学的卡斯特纳公式,即多点位移计和声波测式法对围岩松动范围来确定塑性区。
2.1.1选用自进式锚杆对膨胀性围岩施工较为理想。常用进口迈式锚杆和国产GMC锚杆,其规格型号见下表。
+ o" Y9 X) t3 F7 M* h1 e4 O
: c$ }) _0 A5 X# Y& L( ~品 种 . f7 G n" c1 U& k9 ?8 R' S
| 8 I7 C7 A+ ^4 i7 D' `) y( P
# x# t/ G8 x# w5 o% `# k- S
迈 式
3 h) B( ]% ]' F! [, F0 N
; P7 K4 y w1 ]( ~# v$ [( r8 B | GMC |
型号 | R25N | R32N | R32S | R38N | 9 Z' V) `, r+ B. L1 ?) r- Q
_1 M2 h) r }( i9 _R25 6 @- N" L( {( H
3 L9 i+ v4 V) @% j4 p
| R27 | & x( S) K; [$ Y9 I! A6 d1 y
4 ?: u8 a9 ?! B9 P2 xR32 : [9 _6 \/ T+ n/ s: M( |/ R5 \
7 q* k% c: a; Z6 t. D& `
|
内/外径(mm) |
# |5 b4 G. T0 Q2 U14/25
U) @! G _8 z/ I% o. |& ? | 8 M B6 D8 Q% T+ _
20/32 " E" J/ u- A. y- D; O6 n& \' z
|
; `6 J' b( K0 F15/32 ( E. t5 x3 g0 ^# i* ` T; L1 e( a
| 4 g0 x# ]7 k9 I! H
14/38 8 B! |- ~3 P- d; T& r% I
| { H8 }# ^3 B2 X; l
13/25
! ^" J2 L5 O: v% G8 [ e9 L; x | 9 Q3 n% n7 w( g% O1 w; O
15/27 1 I: J# |) y6 d
|
3 P4 R- O6 S- D# R$ g$ T5 R. m# d1 c& w18/32
6 N$ v% |: @$ A0 _ z: { |
重量(kg/m) | V0 ]2 ~* H5 d |: q: z& ^9 K3 a
! Q7 n. {# R. h
2.5
' E/ v7 P; h6 z1 g; w! l/ u: c% B- W
( ]1 O8 ^! h8 f$ l | 5 p% j+ o J/ J4 [8 T: t. F3 C; S
2 N1 E% p/ Y _3.6
- _5 `9 \$ A9 F( V5 g7 N, |8 @" c: {. E: ?, V, c3 o
| - ?/ G9 N8 e. b! ?# g& O0 R
7 u; \% n/ N8 I4 y) Q3.9
, N0 V6 o; }( y4 i, m% Q& a4 O/ t3 z7 ^2 R
| 6 q8 _: E3 {" [4 F% ]" u4 e
( n6 |$ L7 u0 W5 u/ Z6.4
% N! t- x! @+ X2 L- Q' k
' g8 m* L9 Q) T, q7 _ | ^$ U3 n. T- L7 t
% b+ \) E, E" H. z& m2.8 # c( w; K7 s6 } k
- q: D7 u8 s |3 K/ j
| : V9 L# f( M. p
0 t3 }3 S$ a9 [ h& J+ Z3.1
2 C& E8 a" K+ x6 {6 v# W7 V! _& n' n! {; P
|
) l% ?& D! k. ~: q) I+ S( L/ h- R* c9 M
4.3 , B7 a" T/ X4 s4 \
+ G* c& N$ S" t; {# k' b9 G |
规格(m) |
9 j. \5 L8 L' m" G 2 、 3 、 4 、 6 ( v2 N. o- R8 f
| " ^! Y6 F, f6 l" Y
9 H! N8 V6 ^: @: l) p8 j
根据工程要求 6 O5 {' ^8 d2 Q8 h/ d, P9 j
- r: y, _4 c% S9 @: _' t! e |
9 Q- t* H5 r6 X2.1.2采用预应力锚杆,为了使长锚杆施工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围岩变形收敛,施作外衬,充分发挥长锚杆的作用,让其充分受力。用一块18×18cm,厚8mm的钢板代替拱形垫板,在锚杆末端预留1m长的自由端,由自由端施加预应力张拉。
2.2改善洞形。通过增大边墙和仰拱曲率,使开挖断面轮廓形状接近成园形,并表面圆顺,开挖后支护形成环状封闭结构。
2.3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变形留足。采用长锚杆为主,辅以留纵缝的喷砼以及可缩式钢架的柔性初期支护,并预留25~45cm的预留变形量,待围岩收敛到一定值后,施作厚度50cm以上的钢纤维砼外衬,对围岩进行刚性支护。
2.4底部加强。底部仰拱加大曲率,并施作足够强度,参数与拱墙一致,与拱墙衬砌的时差要短,要在一个月内施作。
3.施工工艺
3.1长锚杆施工工艺
拱墙部分选用T×U—75A型水平钻机,边墙下部和底部选用YG40型凿岩机。采用自进式锚杆。其工艺流程见下页:
3.2膨胀性围岩施工流程图见下页:
4.劳动力组织及进度指挥
膨胀性围岩隧道施工,与一般隧道作业比较,支护量增加,每个工班增加长锚杆作业人员约20人,其余与常规隧道一样。
5 O& D- I; G; E7 f; ^" q' Q, r质量要点
6.1在钻杆的尾部接上水泵的送水管,利用钻杆的中空部分将水送到钻杆前面,从钻头的喷水孔喷出,将钻孔中的碴子冲出,从钻杆与孔壁之间返回孔口,排出。在钻孔过程中,钻孔的速率跟排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钻仰角孔时,钻孔的碴子能顺利排出,钻孔的速率就高,钻俯角孔时,碴子排出困难,钻孔速率低。
6.2由于膨胀围岩软弱、破碎,钻孔与送锚杆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防止坍孔。宜钻杆退出后,立即插入锚杆。若遇坍孔,锚杆采用钻机送入,锚杆前面安装钻头,重新钻开坍孔部分,不再取出钻头。
6.3锚杆注浆,待锚杆与输出管连接好后先往注浆孔送水冲孔,待水由里向外返回孔口后即开始注浆,浆液由锚杆中心进入孔底,从孔底返回孔口,待浆液流出后,封堵孔口,待注浆泵的压力达到2MPa后,注浆才结束。
6.4开挖后,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加固围岩。配备较多的钻机和劳动力,在较短的时间做完长锚杆。
6.5分部开挖,在上半断面开挖后,为使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形成封闭结构。加设φ108钢管横撑以取代临时仰拱,以克服下断面开挖后临时仰拱失去底部围岩的支撑,受力状态恶化,对拱脚形成有效支撑。
6.6二次衬砌与开挖面距离尽量缩短,衬砌应尽快形成环形封闭结构。
7.安全措施
7.1在膨胀性岩层中施工,要特别注意排水工作,避免水漫流;拱脚及墙脚应采取措施,不使积水,凡水流通过的土、石暴露地段应设置管道、木槽或浆砌片石水沟。
7.2砼全部灌抵岩壁,对拱顶部位应特别注意捣固密实。
7.3不要向开挖面洒水,以保持围岩干燥。
7.4要加强通风,以降低洞内湿度和温度。
7.5在长锚杆施工中,每台钻机必须间隔一定的距离,防止施工向岩体内大量注水,引起边墙及拱脚塌方。
7.6钻机的司钻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能熟练地处理顶钻、卡钻、顶水、喷孔等现象。
本文转载自:钢模板再生网
" k g6 u. P* n% x
: z: R* _; N. ]* K' k U'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