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INSHLIA 于 2010-7-8 21:05 编辑
读研已经一年,从石家庄转战武汉,来到武汉理工学习与本校土木不同的东西,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特色以及方向,从一个学校转至另外一个学校学习的话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的感受。 在研一基本上无人管理,处于及其自由状态,不用像在铁道学院那样早晨6:30起床,然后做早操,然后再回宿舍叠被子,我每天早晨基本就在9:00以后才起床,甚至在11:00的都有,所以生活比较懒散,事实上铁道学院也只是管理本科生极其严格,研究生也是非常松散。注明一下:来学校报道的第二天本人发挥本科四年的叠被子技术叠了一个高质量的方方正正的被子。
在研一快结束的时候,就要进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名为湖北省道路桥梁与结构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类似厂房的建筑,里面很空旷没有仪器,也许仪器放置在其他地方,但是我没见过仪器是什么样的。实验室里实际上很沉闷,起码在我们进去之前是这样,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在逐渐了解实验室的情况后发现该实验室以学术研究为主,使用ANSYS是主流,实际上研究生毕业后如果进设计院的话基本上不用ANSYS,主要以桥博和MIDAS为主,所以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没有必要,但着眼于论文的技术水平来说自然还是ANSYS有层次。也有特例,本人网上认识了一个在兰州铁道学院读研的学生,他就说他的一位师兄在铁二院实习的时候,院里问其是否会ANSYS,他不会,所以院里就没有要他。但从大部分人的说法而言,ANSYS仍然只适用于科研不适用于实际应用。
我们研一的快要成为研二的时候,按照要求需要按时到实验室,以后做论文似乎是要研究斜拉桥,看实验室博士和研三的学生一直在斜拉桥的方方面面做研究非常辛苦,至于实用性值得商榷。大部分研究生毕业是要进设计单位,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回去施工单位,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去业主单位,本人认识一位长沙理工大学毕业的女研究生,就是在施工单位。很多人说,研究生进施工单位能做不了什么,亦认为施工简单没有技术含量,这种想法过于简单,这位女研究生做的事情就是计算,计算什么呢,专门计算在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结构。
说到临时结构,施工单位常用的是钢板桩围堰、贝雷梁、支架体系、挂篮体系、模板体系等,水中施工确定围堰入土深度以及围囹支撑需要计算,公路单施工位现浇混凝土用贝雷梁作支撑时需要确定贝雷梁片数,在铁路施工单位往往需要liu四式铁路军用梁甚至要用到八三墩、六五墩等,这些临时结构的计算需要技术人员来完成。
有人认为研究生论文做横向课题出不了成果,本人不敢苟同,恰恰相反,基于学术研究很难得到突破,没有应用性的论文被认为是无用的论文,细察最近几年国家级科技奖项大部分是面向工程应用的,你研究分析分析研究,你光分析光研究有没有人用你的成果,没人用你的成果或者说你的成果没用,研究那做什么?还不如去研究设计新型拼装结构能够用最少的杆件、最合理的结构形式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具体工程。贝雷梁本来是用于战争搭设战备钢桥,而如今,就有人想出把贝雷梁应用于施工,作现浇支撑、作临时栈桥、作架桥机使用等等,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研究,却是最实用的,成果是最大的。
关于贝雷梁的使用计算可参考《装配式公路钢桥使用手册》
我国的64式铁路军用梁由铁道兵设计,用于战时铁路桥梁抢修,如今也是广泛应用于铁路 桥梁施工的现浇支撑和简易架桥机拼装,64梁的计算资料可参考《四式铁路军用梁使用手册》(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出版,一九七0年),除此之外低合金钢抢修钢梁和各种军用墩(八三墩、六五墩等)也是实用性很强的临时结构,具体资料可参考《铁路抢修钢桥》,我想这些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的同志们来说对这些构件并不陌生。
如今,在面向桥梁施工方面的成果硕果累累,而在学术研究分析方面似乎未见较大进展。在研一的一年里基本上是茫然度过,学了些软件,考了几场试,有人说,研究生期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东西,学会一种思维,这话说的看起来很有水平,但实际还需检验。
相信以后的两年将是持久奋斗的两年,将要踏入论文的沼泽地深陷其中,痛苦而难以自拔,引用一位师兄的话:
我问:师兄,你这三年过来的感觉怎么样?
答曰:痛并快乐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