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技术条件:
1 p" `* h/ M& s" I2 i/ N n) N
(一)、设计荷载
+ a s8 h; }( o. Z' x' {
①恒载
( ^. R2 M$ O% Q. \9 V( e6 t1 F' V4 h梁体自重及桥面铺装;栏杆;过桥管线等。
" X+ W6 r3 s& @- P
②活载
# F: z; n0 [' v7 s1 @
汽车;挂车;人群
3 W: B$ N' i# U% T1 t③温度
) w& k/ g# @& V7 T% y- }整体升温;整体降温;局部温度
/ X/ C5 a" x3 n; Q5 ~5 p( r1 N3 ~
④基础不均匀沉降。
* P1 Y) h3 X9 y
⑤风荷载
: I: {* p$ B* o: @9 j
⑥地震荷载
4 ~. ]+ Q% F- C' s
⑦收缩,徐变
1 \$ Y) b! p& J' b+ K5 z) P% H冲击与偏载在活载输入中考虑
3 v9 E7 S4 m* K5 M+ U7 f& x1 A D(二)、设计规范
, {$ s: @$ ^7 s7 b: P4 B; O \; [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J021-89)
9 K0 n1 u0 V. h; w/ g; r# d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J023-85)
' o; [; L3 f$ W" o3 E6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89)
8 J0 w- a" B {" z p1 n《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001-97)
: I9 Z; J7 z. }6 h- w1 _! b
《城市
桥梁设计准则》 (CJJ11-93)
! X" _! ~0 H( k9 V0 n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27-96)
) Q& l; s, {% o
二、尺寸的拟定:
& l* [- O6 y8 J. r1.桥面宽B=外栏+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车行道+分隔带+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外栏
7 y, M1 I0 W8 k8 F/ A! ?/ x
2.支点梁高 : ① 变高度梁 H支=L跨/18 (左右)
/ Q$ L7 }$ I# h
② 等高度梁 H支=L跨/20 (左右)
8 X# I; O7 x* C& s) U( l3.跨中梁高 : ① 变高度梁 H支=L跨/40 (左右)
+ J# S: U) J, I) R0 [1 W4.翼板悬挑长度 : Lb=B/4 (左右) [最大值不超过5.5米]
^! {8 U* H& h5.支点底板宽 : B底=B/2 (略小取值) [斜腹板可取更小值]
- v# Z4 m. Y9 G+ K M1 e& a- J6.支点底板厚 : hd=H支/8 ~ H支/12
1 c) c9 y7 Z* p9 S4 t }. K2 i
7.支点截面腹板厚 : Hw=BL/KH支 ( K=400 ~ 500 )
U# |7 t4 Z. l' v' h8.跨中腹板厚仅与腹板预应力有关 : Hw=0.25 ~ 0.40 米
: a, a- N) f" ^# l* l$ }
9.跨中截面底板厚 : hd=0.20 ~0.35 之间,与底板纵向预应力有关
, K3 X. O, @4 V4 ~
10.顶板板厚 : hT=0.20 ~ 0.40 米
K( |, n: ?: ?' h( m8 T( D" J7 X/ @
11.关于横隔板的设置,仅在支点截面设横隔板,横隔板厚与所选定的支座上摆纵桥向尺寸相近。
4 V% X- g! y1 x三、材料的选用:
2 {2 Q/ o# o6 P梁体混凝土一般选用 C40 ~ C60
4 X. h! o% W6 l. C5 j- z/ o3 _4 O! C& \6 C( F
预应力 :
: D( N! I0 Y/ Z7 m
①顶板束一般采用12、19、27三种类型
7 p2 G0 M1 ]6 K: r( q3 D# Y8 U8 Z7 Y②底板束一般与顶板束相同
- |$ n2 ~, K6 a. w③腹板束比顶板束小
4 P8 G' }8 i8 {Ryb=1860Mpa 锚下控制张拉应力为1395MPa
6 K$ i, m A$ P( }" c0 ^
④顶板横向预应力,现在比较多采用扁锚体系,最好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4 L2 t1 A+ w- b⑤竖向预应力,较多采用?32高强精轧螺纹粗钢筋Ryb=1000Mpa,锚下控制张拉力为542.8 KN
9 Y7 N( a- s Q/ i# N' b四、梁部纵向计算的内容和方法:
7 N1 F. i5 ?, _" G) y箱梁纵桥向静力计算分两部分 ①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②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 k/ d7 t* f2 e# a; C$ f, P根据边界条件和施工方法确定计算模式,运用院编PRBP程序进行上机计算
# z/ L8 g0 ^8 W. Y* r
(一)计算的荷载组合
3 h B' y( K$ H
①一期恒载+二期恒载+基础变位+汽车+人群
7 s5 ~5 X1 X# B2 X3 _' M& @ Q1 s2 |
(《公规》中的组合Ⅰ)
8 m, }& t$ s' H②一期恒载+二期恒载+基础变位+挂车
" n a! X+ c( y& _+ P(《公规》中的组合Ⅲ)
' J3 a- R/ R5 F( p0 Z
③ ①+顶升( 5oC)
: c8 n, e+ l1 f/ }5 }8 Z1 r(《公规》中的组合Ⅱ)
/ a. C$ \5 \, c9 N% I* P④ ①+顶升( 10oC)
& s1 S+ {: {) U0 F9 g* G2 u(《公规》中的组合Ⅱ)
$ S+ U: p% ?/ t( A4 K⑤ ①+线性升温
( E+ M2 c( }/ {% G# v s
(《公规》中的组合Ⅱ)
. ^, S A% k4 c# y
⑥ ①+线性降温
$ C7 w E/ r3 [) i' N- x" \
⑦ ①+摩阻力⑴
- _0 j. J D0 e! G
⑧ ①+摩阻力⑵
4 t/ E, |3 r9 |( y Z! m1 Y3 F5 r6 Z
⑴与⑵为相互反向的支座摩阻力
. t4 j5 H) m9 V1 n) F! q. {⑨一期恒载+二期恒载+基础变位+满布人群
* Z& h, c( r* @
㈡、数据准备
$ [3 ^7 X" k# C: Q3 K5 M: C比较重要的数据
) c( J5 A- J, P' C% G①单元及节点坐标
! S7 t2 M' H) c2 {% X
②截面信息
- x+ C4 ?' y @+ _8 s3 X
③材料与支乘信息
# U) j3 s) k, y1 B# g
④预应力束信息
( s- k4 Z- q% m: E+ `
⑤施工阶段
9 R2 `5 {2 I, N: O( e9 B' L
⑥运营阶段
4 W* H6 a' E# k+ ~# @3 I# N
㈢、主要计算内容
" k4 v G+ Q& e( w- W①各截面正应力 (有输出结果)
; k8 E6 P/ Q* V* I2 [+ T8 c( h②控制截面主拉应力(支点、L/4、L/8、腹板变化点)
2 o3 E* u" h# J: q! s
③施工预拱度及支座设偏(根据PRBP位移结果计算)
# X) w( _% @$ @- d; e, O3 `+ z④控制截面强度计算
: [9 w6 t$ {$ h" u1 I* v8 q
⑤预应力束张拉延伸量计算
2 q3 d- X4 T0 T⑥梁体总体变形 ( f/L 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5 \9 y2 N( a L1 F' e; d* Q( u Z
⑦必要时要分析梁的扭转及剪力滞的影响
, N1 o* ^5 h- r0 G
上述计算结果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参见《公规》第 5.2.21条,第5.2.22条,第5.2.24条,第5.3.4条。
- ]3 n9 _5 q3 N& a$ @$ L五、横向计算
/ {+ ^: O2 b* p5 l/ e& h取控制截面(支点、跨中、L/4、L/8) 1米宽度框架,按钢性框架计算。
" h' _, X) o! n* |/ m. }. ?
汽车及挂车荷载要考虑纵桥向有效分布宽度,计冲击系数。
0 q/ l; q, O# e% _4 ~六、图纸组成
4 b( B2 v: j* j/ O% n1、图纸目录及说明书
) ], \/ w0 q* x" x! ^$ A
2、梁部总图
) U- p- r$ ^$ F! ]* R
3、纵向预应力束总图
8 Z( P7 E. [+ E, ]1 \/ X! i4、竖向预应力总图(横向)
, t* ?/ e6 a1 I
5、梁部横断面图
, f+ R R/ A$ @1 k( L6、各块件普通钢筋图
! S3 R; q/ A3 J- g7、锚下支乘垫板、支座垫板、支撑钢管及锚具图
5 G0 P0 q9 u, r) L) ?. d
8、桥面铺装、栏杆、泄水管设计图
. K! t% Y, x7 I: H2 ~' c
9、桥面照明及灯柱设计图
! t6 `$ D3 x v: F; s7 ] p. z. _
10、施工步骤图(提供不平衡弯矩)
* Q7 L' g/ S1 n% S1 Y6 ?& V- Q( Y
11、预拱度及设偏量表
7 t) j) L. r% [# t/ ^12、过桥管线图
/ F8 b+ J; ]; X* H, O' ^; l
13、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