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湿度较大,日照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冷暖空气交锋频繁,冬夏温差显著,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四季气候特点:春季高空西风带逐渐北撤,气温跳跃回升,天气多变,时晴时雨,时暖时冷。当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南侵时,常伴有阴雨大风降温过程。五月底进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跃,温湿气候活跃。六月中旬梅雨时阴雨连续,降水强度较大,易致洪涝。秋季北方冷高压增强南下,降温迅速,日温度差较大,雨水少,易致秋旱。遇到较强冷空气南侵时,常形成秋季低温,淫雨绵绵。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干燥寒冷,以偏北风为主,霜或霜冻出现频繁,每年均有降雪,大多年份有积雪。% |- W. a% f+ M9 y
年季多年平均温度16.1℃。年气温1月份最低,平均3.3℃,7月份最高,平均28.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84.7毫米。一年以12月和一月降水量最少,一般少于80毫米。夏季最大,以7月为冠,在10~700毫米;秋季亦较大,8月份在22~433毫米。5~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历年平均降水日为136.3天,以春季最多,平均42.8天,冬季最少,平均28.4天。汛期5~9月份降水日平均59.8天,约占全年雨日的44%。 ; C; B: _" B! l2 F( D: c! e5 c桥位区位于太平湖湖汊,两岸均为山丘,右侧为太平湖上游来水口,左侧为湖区,湖面开阔。桥位处湖床较低,水深较大,约25~30m,流速较小。太平湖属人工水库,水位受人为控制,三百年一遇水位122.90m。 v" h$ ~: D) i# q' X
H6 |. Z6 j) w
五、地形、地貌、工程地质
本次勘察表明,场地上部为第四系湖积层(1Q)淤泥、冲洪积层(a1-P1Q)卵石、砾砂和残坡积层(e1-d1Q)含碎石亚粘土,下部为志留系下统霞乡组粉砂质泥岩(S1X)。自上而下分别为淤泥、松散至中密砾砂、圆砾、松散含碎石亚粘土、全风化粉砂质泥岩、强风化粉砂质泥岩、弱风化粉砂质泥岩、微风化粉砂质泥岩。区域地层稳定性良好,附近无活动断裂通过,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详见地质勘察报告。& f0 h- s" E; ?4 z3 E5 ?/ B9 c* r
9 L$ K/ N8 S* B: N! l
六、结构形式及设计要点
桥梁纵向布置(铜陵→汤口):6.0+4×20+352+3×20+6.0,桥梁全长504m。3 B7 r# ^0 D I# x: {- ^
(一)、主桥(钢管混凝土提篮拱桥)
1.主拱肋
拱肋采用空间变截面桁架式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主拱轴线采用悬链线线形,两拱肋在竖直面内向桥轴线侧倾斜10°00' 28.73'',形成提篮式。在竖直面内,主桥两拱脚中心跨度为336m,矢高68m,矢跨比为1/4.94,拱轴系数为1.55。拱肋为等宽变高度矩形截面的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拱肋截面宽3.0m,拱顶截面高度为7.28m,拱脚截面高度为11.28m。单根拱肋采用4根φ1280mm钢管组成上、下弦管,钢管壁厚由拱顶至拱脚分别为δ=20、22和24mm,弦管内灌注50号微膨胀混凝土。弦管之间采用竖腹管、斜腹管、横缀管联结,竖腹管和斜腹管采用φ610×12mm和φ508×12mm钢管,在分段接头处采用双腹管,横向缀管采用φ813×18mm,吊杆处缀管内灌注100号钢砂混凝土。腹管之间采用多根φ377×8mm的小横管连接。8 Z% F7 d h( }' T$ C. Y& z, a
2.横向联系
全桥拱肋上下弦管之间共设24道横撑,以保证拱肋的横向稳定,其中桥面以上18道X型横撑,桥面以下6道横撑,其中,下弦管4道横撑为背靠背K型横撑,横撑采用φ920×16mm钢管。 * a& y! A) ^0 v# Q* g
3.吊杆
全桥采用纵向双吊杆型式,吊杆间距8m,双吊杆之间间距为1.4m。吊杆索体由Φ7平行钢丝束组成,标准强度1670MPa,两端头短吊杆采用PES(FD)7-91型,全桥共8根,其余均采用PES(FD)7-73型,全桥共132根。钢丝束外部采用双层HDPE防护,其性能应符合《斜拉桥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技术条件》(GB/T18365-2001)的规定。吊杆上下端均采用可调式冷铸锚具,锚头设置防水保护罩。 E' V( e' o! U5 {
4.拱肋检修道
为保证空中施工安全和运营期间结构养护需要,在主拱肋上下弦管上均设置检修梯。检修梯采用钢格梯踏板制作步梯梁,分段焊接于主拱肋缀管上,并设置护栏扶手,其表面采用喷铝防腐。 0 {/ I, J! f1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