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 发表于 2011-6-17 15:52:38

“比如盖梁加宽到1.6m以上,”是不是对于空心板桥面连续的桥墩处也应该加大到1.6m以上啊?

tumuxm 发表于 2011-6-17 19:55:44

dutaoming 发表于 2011-5-13 15: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减轻上部结构的重量也很重要,特别是采用轻质高强砼。另外下部墩柱也可以采用钢管砼格构式墩,或者采 ...

目前经济水平难以达到

北方章回体 发表于 2011-7-20 11:13:28

1、上部梁板无论预制还是现浇结构,梁端均设置弹性橡胶块,橡胶块的尺寸依据梁端缝的大小分别设置;
2、盖梁两侧设置抗震挡块横向限位,挡块钢筋均为16mm以上,挡块外侧设置一定宽度的沿,较大抗剪截面,如设置大尺寸实体挡块亦可;
3、盖梁宽度满足70+0.5L,抗震锚栓除四角框架结构不再设置;
4、设置桥梁纵向限位器,如钢销限位器、混凝土限位器均可
5、柱顶、柱底截面一定高度范围内箍筋加粗、加密,必要时在柱顶设置钢板卷筒约束核心混凝土;墩柱箍筋采用闭合箍,弯钩均弯入核心混凝土;
6、根据桩柱结合方式计算核查E2作用下的下部配筋总体符合“强桩弱柱”的原则;
7、桩基础在一定深度进行箍筋加粗加密(一般为最大弯矩截面以下三倍桩径)
一时只想到这么多,另外推荐范立础的三本书《大跨径桥梁抗震设计》,《高架桥梁抗震设计》《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szg1999 发表于 2011-8-24 09:48:55

这是我们做的关于桥墩塑性铰区配箍要求的研究,包括配箍的构造措施和计算要求,请大家指正!

hfyb0001 发表于 2011-9-7 17:17:37

个人很同意34楼楼主的意见,这些措施和抗震设计细则上的构造要求是一致的。
考虑的方向都是在利用增加结构的截面和受力筋来抵抗地震纵横向能量波对结构薄弱处或者结构外形突变处的破坏消减功用。
但是纵桥向放落梁措施可以采用加宽盖梁尺寸,设置限位器,减震橡胶块等措施,而横桥向梁体限位的处理措施似乎只局限于挡块,使用锚栓钢筋毕竟是受到上部结构形式的限制,所以除了优化挡块的配筋和外形(挡块外侧可以做成仰角斜面)还是要多推广使用限位功能的支座。

ldhltw 发表于 2011-10-10 15:04:01

刚做一个8度0.3g的刚构桥设计计算,细节非常重要,需要很好处理

tumuxm 发表于 2011-10-10 20:41:54

建议做过的高点图纸上来

wsdbdyj 发表于 2011-10-15 14:31:39

本帖最后由 wsdbdyj 于 2011-10-15 14:33 编辑

桥梁结构抗震体系应满足以下要求:
1有可靠和稳定传递地震作用到地基的途径;
2有效的位移约束,能可靠地控制结构地震位移,避免发生落梁破坏;
3有明确、可靠的地震能量耗散部位;
4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5、板式橡胶支座的桥梁结构,如在地震作用下,支座抗滑性能不能满足7.2.2条和7.4.5条要求,应采用墩梁位移约束装置,或进行桥梁减隔震设计。
构造措施:
桥台不宜作为抵抗梁体地震惯性力的构件,宜采用滑动支座
加密区的墩柱箍筋长度,其长度不应小于墩柱弯曲方向截面边长或墩柱上弯矩超过最大弯矩80%的范围;当墩柱的高度与弯曲方向截面边长之比小于2.5时,墩柱加密区的长度应取全高。
加密箍筋的最大间距不应大于10cm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
螺旋式箍筋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矩形箍筋应有135弯勾,并伸入核心混凝土之内6 以上;
桥梁的抗震措施不应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功能,对于按减、隔震设计的桥梁,抗震措施不应妨碍隔震、耗能装置发挥作用所需的位移空间。
为防止桥梁结构发生落梁破坏,应采用有效的防落梁措施,如加大盖梁宽度。
过渡墩及桥台处的支座垫石不宜高于10cm,且顺桥向宜与墩、台最外边缘平齐。
大跨径拱桥的主拱圈宜采用抗扭刚度较大、整体性较好的断面形式,如箱形拱、板拱等。当采用钢筋混凝土肋拱时,必须加强横向联系。
梁桥采用活动支座,不应采用摆柱支座。
连续梁桥宜采取使上部构造所产生的水平地震荷载能由各个墩、台共同承担的措施,以免固定支座墩受力过大。
连续曲梁的边墩和上部构造之间宜采用锚栓连接,防止边墩与梁脱离。
桥台宜采用整体性强的结构形式。
桥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
基础宜置于基岩或坚硬土层上。基础底面一般采用平面形式。当基础置于基岩上时,方可采用阶梯形式。
桥墩之间要满足刚度平衡,相邻联应周期匹配。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高烈度区桥梁设计采用的抗震措施(含构造措施、概念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