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技术要点介绍
新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替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已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8 V" _9 g z& P6 {# z! q7 y) }2 }! C
; o% Z2 | N! ^& }" s 本次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是我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烈度)区划图,相较于第四代区划图有两大变化: " W4 p, ^( d' q0 @: z5 t
一是取消了不设防地区;二是在附录中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 " w2 L1 B% `0 q, L7 b' m
新的区划结果适当提高了我国整体抗震设防要求,符合我国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特点,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 f: z2 v, x- E6 H! M' h" A
}% M' K. ]6 e. C
1 H# \# F- \( p1 J, m8 p; N: ~7 [% d& k
分区面积变化(7度以上地区占58.1%) , l: j5 t4 O1 X
/ E. |( O7 J7 L* X3 X* B
, B% r: _8 T/ f3 H( r( I0 t9 s! ~
7度以上地区面积从49%上升到58%" A9 D. V) E3 G& N% g4 @
8度以上地区面积从12%增加到18%
7 [! \$ v* b1 m- }全国县级以上城市12.5%设防水平变化较大:0.05g提高至0.10g或0.15g:6.9%;0.10g或0.15g提高至0.20g:4.6%0 J( Z3 R7 o) y/ K2 ~& b' [
3 `! ]3 D% P* D6 l提供街道乡镇抗震设防参数
X( ~0 w: p$ F% u, D◇乡镇地震动参数取值原则4 h$ K8 W4 t, K! W
非城市地区以表为准
1 ^# }8 n" B) R S% i 城市扩建新区不宜低于主城区地震参数值
- Q C6 l4 W' c6 \2 L! S/ c◇行政区划变更时的处理
% t$ ~ [8 i4 L" K6 o/ G% X& E (1) 附录A和附录B图中个别县级单位变更与附录C不一致的,在附录C中以表注形式说明, F* ]3 N& J$ A" E1 F* z; R
(2)名称变化而驻地不变的,沿用原值
7 z( D$ u# _, j5 T1 P) n2 T$ m& } (3)驻地变化的,需要重新从附录A和附录B读取确定
) M7 ^# a- ^2 J# T; d0 z$ s1 c" L0 V' I; V8 G" i& K2 [
新版地震动区划图特点 ◆给出全国各地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特征周期
* X2 R: M# n4 S6 x+ h◆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双参数调整(场地土类别,特征周期)% D( N& k5 j/ v' M
. ^1 ]3 g/ s9 r! D( A
◆新的区划图规定了4级地面运动水准:多遇、基本、罕遇、极罕遇) W: G8 Y1 v. h6 i# g" ~6 Q* x
$ o0 ] u5 Q% ?
◆Ⅱ类场地下加速度峰值关系:常遇为基本1/3,罕遇为基本的1.6~2.3(推荐为1.9),极罕遇为基本的2.7~3.2(推荐系数为2.9); y. ~! x4 W! r( d+ V' \
◆确定反应谱平台值时,按峰值加速度乘以2.5确定,考虑反应谱放大系数2.5,不同于抗规的2.25。) @9 A% U4 o% X# H& a3 A
* k0 ]1 V. S% y' ?; j: K
* i' }5 |9 }3 @: W# h9 L, }
6 M/ j4 x4 z* T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加速度、烈度的关系
/ d! J! L' X5 H" ~$ q10版《抗规》地震加速度、影响系数最大值与地震加速度最大值的关系
, D; V2 N) R0 |9 I+ T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I" |7 b( V7 @2 c0 [; e+ G, z
$ U7 I. Z$ i( I2 I3 r) n: ?0 E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cm/s2) / @, X0 C' |/ H- `+ O/ O
, {+ c/ }' T8 Y2 o. i0 B
以8度0.20g为例做如下验证: ~; |2 i5 x8 k" w7 L* e
设防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𝛼_max=0.20g*𝛽/g=0.20*2.25=0.45
$ t" ?+ ]2 |* b7 U( t% N! c* o【注】设防地震是多遇地震的2.8倍,罕遇地震是设防地震的2倍,其中𝛽=2.25,为考虑场地土及结构反应的放大系数。
) L8 W- `' z. D1 c2 T! r! T 多遇地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𝛼_max=0.45/2.8=0.16
( S8 n( R* d- W- W% n. u 罕遇地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𝛼_max=0.45*2=0.909 f( p( S k* A( G, i
设防地震加速度: 0.20g=0.20*9.8m/𝑠^2=196cm/𝑠^2$ _; R/ |& R7 e' o8 Q
多遇地震加速度=196/2.8=70cm/𝑠^2
" j t) c' ?. I0 l 罕遇地震加速度=196*2=396cm/𝑠^20 k% o+ K( O# Q/ s( C o
4.1 附录A 中的图A.1和附录B中的图B.1分别给出了Ⅱ类场地条件下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值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区值。! C U8 d1 S6 L% b! W6 }: x
4.2 附录C中的表C.1~表C.32给出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乡镇& t( E! \6 E4 ?0 \
人民政府所在地、县级以上城市的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其中的行政区划名称依据GB/T2260—2007给出。! U) m) S) h0 K: c" g7 O7 F
4.3 附录D给出了场地类别划分指标。
+ Z+ `# t) ~& @& t. W4.4 附录E给出了各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方法和调整系数。
S6 S. D. ^# s3 l: { w) v4.5 8.2中的表1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给出了各类场地条件下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的调整值。, ^( ~0 }7 o1 X2 Z
4.6 附录F给出了图A.1各分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范围和图B.1各分区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范围。9 B7 J0 O) {( I" ~
4.7 附录G给出了采用本标准时地震烈度与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
% R E- R. N; J4 y7 n
`+ A# P: z) r2 s6 B
9 l2 F" p3 W4 Y, k3 x$ {
附 录 E 各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E.1 Ⅰ_0、Ⅰ_1 、Ⅲ、Ⅳ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𝛼_max可根据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𝛼_maxⅡ 和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Fa,按式(E.1)确定:𝛼_max =Fa ∙ 𝛼_maxⅡ …………………………(E.1)
8 o' P! a5 D1 H, y, P. P- I% u, {
" R9 y2 Z2 ~6 x3 G( S# Z0 J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原则 1 i+ y! N/ V2 `1 ?
: u) L- j1 f5 A" t0.05 g分区各类场地峰值加速度值 5 K9 i2 e& M {. P s
! S8 O% c- q6 J& r3 x$ c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查阅方法
: R. E0 [$ q! ^+ B0 D
5 j1 h" J- o" r4 s3 U4 I9 R
' g+ S6 W1 I+ Y0 r% Q
2 Z9 \& z; O0 U3 J T
$ U4 S$ r$ ^& S2 O; |6 @6 f
0 j6 P7 ?+ y/ _# B3 Q' S
8 p* L! U3 {9 S. ^# S. [
% v9 K- q& M o1 F3 ]$ t1 n
! p3 W4 G* U& T
《抗规》与《动参图》的关系
# P- A; x. V! d" T+ p- V《抗规》没有做相关《动参图》放大系数的调整6 i1 X) `, L* G9 l
统计表明,不同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会略有不同。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类场地时震害较轻,建造于类场地时震害较重。考虑到这种差异,工程建设标准在89及以后各版抗规通过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予以考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抗规没有对不同场地的加速度峰值进行调整,而是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予以考虑的,动参图是要调整的3.3.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
# s; H9 j/ c7 A; ?构造措施。, e J$ T1 D, E* t: }" s( j
0 M/ o" N; J& j
抗规对于Ⅰ类场地,仅降低抗震构造措施,不降低抗震措施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设计要求的内力调整措施。! B9 Z' E* Y) n _4 t! u
/ C ]# s- ]2 p& Z" X' C' U, b* n
《抗规》没有做相关《动参图》放大系数的调整2 g; W' r5 v/ b4 y8 V
, h; z3 r4 [! V, s7 x3.3.3 建筑场地为I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超限审查技术要点: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于III、IV类场地至少增加5%。对III、IV类场地,除各章有具体规定外,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不提高抗震措施中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设计要求的内力调整等。
( |; Z8 O" r! w& X9 ^+ v0 a. C工程建设标准通过抗规设防分类、抗震措施和抗震计算配筋配套使用,共同保证建筑物抗震安全。' d0 R& B' q+ D- @! ^6 r
5 b( f. d: l0 `; }7 e地震局相关文件中均有学校、医院地震作用提高一度的要求
% O; X8 `) D5 [) _(1)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是通过地震区划图、抗震计算、施工质量、房屋建筑使用等诸方面来实现,不是单一的地震动参数能保障的。% M4 |7 N0 T9 V% |) T7 h- o, m9 Q
(2)抗震措施是抗震设防的重要内容,在地震区划图估计得加速度不准确的情况下,具有更为重要的防倒塌作用。(我国抗规根据不同房屋建筑的重要性提出不同的抗震等级与相应构造措施,采用不同的调整系数)。
7 b4 N9 p; {2 l5 v$ p安评问题
) J2 ?2 y2 t. K5 I; t* b(1)安评存在的问题,安评质量的保证、Tg取值是否合理、长周期段如何考虑。
9 ]2 F/ X9 {5 q8 R' S5 E( O6 c! x7 A. b8 n$ ` O4 B
(2)明确只有极少数建设工程需要进行“安评”工作,大量建筑按照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 Y* M' t# z! n& I- S2 Z( P
(3)从工程使用和抗震安全角度考虑,一般工程应该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抗震设计。重大工程抗震设计时,在小震作用下可分别取规范和“安评”地震动参数计算,取二者所得到的结构底部剪力较大者的楼层水平地震力进行结构抗震验算。大震作用下变形验算可按规范地震动参数进行。% V3 Y& M- }& z# Q2 m0 y
结 语 GB18306-2015是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颁布实施的,是依法进行的修订工作,反映了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最新进展,是近年来积累的大量资料和科学认知客观反映新区划图对完善抗震设防要求,强化国家防震减灾体系,预防重大地震灾害冲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q% K+ V: q9 D# `1 P; u
新区划图是中国地震局组织完成的系统工程,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和众多专家的贡献,经过了层层把关和审查,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新的区划图国标总体上提升了国家抗震设防要求。. u5 h0 T( Q4 `. X, k
" z) T: G: i3 ]+ J" i0 K: a/ z
' G+ n$ d$ F9 d, n" X"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