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基础形式之一,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已经相当全面,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责任心的问题。楼主既然提到相关问题,建议如下:, K% }$ ^. u% l+ [* i0 x6 g' `
沉渣厚度过大造成的原因往往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防治措施:加强对沉淀层的检查力度和意识,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而产生大量掉渣。施工工序要连贯高效,中间停顿时间不宜过长。
% }- z1 t$ Q. @% K6 \对泥浆要强化泥浆试验和调制的质量控制,一般要求泥浆粘度10~25s,含砂率﹤6%,比重1.1~1.2g/cm3,胶体率﹥95%,钻孔过程中要检查所用泥浆能否及时调整适应穿过各种地层的需要。干净泥浆的比重应控制在1.1g/cm3左右,泥浆稠度过大会影响钻进速度,而泥浆过稀则不利于护壁和排渣。排出泥浆的比重应控制在1.2-1.4 g/cm3左右;当穿过砂夹卵石层或容易塌孔的土层时排出泥浆的比重可增大至1.3-1.5 g/cm3,混凝土浇筑之前泥浆比重控制在1.25g/cm3以内。泥浆除控制比重外,还应定期测定它的粘度。在不同的土层中钻孔,泥浆粘度要求是不同的,在混有砂土的淤泥层中,合适的泥浆粘度为20-23s;在砂土中为23一45s;在沙砾层中大于45s。为防止塌孔,应加大水头高度,保持静水压力不小于2.5m,严禁在护筒四周堆放重物,防止机械振动而引起塌孔,考虑必要的外加剂,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