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上海苏州河的桥(上)
苏州河的桥(上)(《梦清馆》资料照片1“苏州河”名称的来历 )
苏州河,旧称吴淞江,绵延125公里,犹如一条玉带,将太湖与上海连接起来。自从上海开埠以后,西方人认为这条河通往的苏州而称之为“苏州河”,并在东段架设了各式桥梁(见《梦清园资料》照片1苏州河的来历)。
继1856年建成“威尔斯桥”(外白渡桥)后,苏州河上陆续建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已经建成了18座大桥,为苏州河北岸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交通基础,上海的发展进入了“跨越苏州河时代”。
为了搞清苏州河上现在有多少座桥梁,2012年10月24日至30日,我五次前往苏州河沿岸,从外滩步行到外环线,了解到现有30处共33座桥。
1、外白渡桥
讲外滩,不能不提外白渡桥。
(照片1位于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位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濒临黄浦江,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闻名中外。
(照片2外白渡桥的名称与建造时间)
(照片3外白渡桥是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追溯历史,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是座木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中国人要付过桥费。“威尔斯桥”是苏州河上第一座“正规”桥梁。虽然早在1672年,清政府就在今福建路一带拆除(1670年建的)旧河闸重建了(有三个洞的)新河闸,上面可以行人,但毕竟不是“正规”的桥梁。
“威尔斯桥”收过桥费,引起了市民的愤慨和抗争。1873年工部局在离“威尔斯桥”几十米的西侧新造了一座木桥,供市民免费通行,英国人取名“公园桥”(Garden Bridge),而老百姓叫“外摆渡桥”。这就是第二代桥。原来的“威尔斯桥”卖给了工部局,当年就拆了。后来,这座桥被大家习惯地叫做“外白渡桥”,此名就沿袭至今。
(网络图片1外白渡桥的前身是公园桥)
(网络图片2有关外白渡桥演变的资料)
(网络图片31908年时刚建成的外白渡桥)
(网络图片41925年时的外白渡桥)
(网络图片5外白渡桥原来行驶着有轨电车)
第三代桥就是1907年建成的这座钢桥:上部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与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总长106.7米,桥面铺设了电车轨道。
上海通江贯海,因河而兴。外白渡桥的建成对外滩的繁荣、上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白渡桥将市区与沪东连接在一起,使老上海金融、外贸运输两大支柱产业得以贯通一气。更重要的是,继外白渡桥之后,苏州河上陆续建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建成了18座大桥),为苏州河北岸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交通基础,上海的发展进入了“跨越苏州河时代”。
(照片4外白渡桥南接中山东一路)
(照片5在上海大厦看外白渡桥北连大名路)
这座桥的设计、建造有个选择过程:最初提供给工部局的有钢桥、木桥两种设计图纸与预算方案。两种桥梁宽度、设计要求都一样,不过使用寿命与造价不一样:木桥使用寿命20年,造价8.3万两;钢桥使用寿命50年,造价20万两。工部局工程师兼测绘师查尔斯·梅恩建议造钢桥。他认为,钢桥虽然投资较大,但以后的维修费用远远低于木桥;桥的位置很重要,还要通行无轨电车,建造钢桥可以得到长久的好处。当时英商电车公司也表示愿意为钢桥的改建捐助3500英镑。通过测算与比较,工部局选择了钢桥方案。招标时共收到17份投标书,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万英镑中标,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受工部局委托在英国监督加工与制作。1906年开工建设,1907年12月交付使用。外白渡桥的设计寿命是50年,2007年老桥已是百岁高龄了。
(照片6在苏州河口南岸近看桥体)
(照片7在苏州河口北岸侧看桥体)
(照片8近看铁桥框架结构)
(照片9铁桥西侧的木板人行道)
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内容是,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市政部门决定对大桥进行一次分段搬移大修。2008年4月6日,外白渡桥体开始搬移,由拖船分段运往上海船厂维修。2009年2月25日,经过整修的外白渡桥体分段运返苏州河口,开始在原址进行安装。
(照片10《外滩历史纪念馆》内有关铁桥整修的介绍)
(照片11《外滩历史纪念馆》内铁桥重新复位的照片)
(网络图片62008年4月6日南段桥体正在迁移)
(网络图片7 2009年2月25日北跨桥正在复位)
为保护老桥历史风貌,铆钉、油漆等作为外白渡桥的标志部分都被最大限度地“还原”。为了保持老桥上的镶嵌铆钉的特色工艺,特地从国内找来专业技术单位,共更换铆钉6万多个。
据称,整修后的外白渡桥,还能够使用50年至100年。
(照片12在苏州河北岸看铁桥)
(照片13在乍浦路桥看经过整修一新的铁桥)
(照片14在外滩源绿地看外白渡桥)
(照片15外白渡桥北岸的景观)
(照片16隔河远看外白渡桥南端的景观)
(照片17外白渡桥南端的东桥墩)
(照片18在铁桥上看陆家嘴)
(照片19铁桥上的铆钉也是一道景观)
整修后的铁桥配置了新的灯光系统,采用的全彩LED灯具,不仅可呈现出多种色彩,还大大降低了能耗。2009年4月10日晚,举行了“新生”的外白渡桥亮灯与通车仪式。自此,外白渡桥灯光成为苏州河口特色夜景。
(照片20铁桥桥墩灯光夜景)
(照片21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2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3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4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5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6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7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8灯光不断变幻的铁桥夜景)
(照片29在铁桥上看陆家嘴夜景)
(照片30在铁桥上看陆家嘴夜景)
(照片31安装在桥体上的LED灯)
(照片32夜景看灯光下的钢梁与铆钉)
2、乍浦路桥
(照片6乍浦路桥)
(照片7在四川路桥看乍浦路桥)
(照片8乍浦路桥桥面)
(照片9乍浦路桥铭牌)
(《梦清馆》资料照片7乍浦路桥)
乍浦路桥南接虎丘路,北连乍浦路,东距外白渡桥248米,西距四川路桥95米。
乍浦路最初是美国圣公会主教建造的一座浮桥。
1873年,改建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中国人称“头摆渡桥”、“白渡桥”。为区别东邻的外白渡桥,故又称“二白渡桥”。
1927年,拆除木桥建钢筋混凝土桥,以路名命名为“乍浦路桥”。
3、四川路桥
(照片10四川路桥)
(照片11四川路桥与邮政大楼)
(照片12四川路桥桥面)
(照片13四川路桥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8四川路桥)
四川路桥北面是四川北路,南面是四川南路。桥址原为二坝郎渡口。
1878年,在此处建造了3.66米宽的木桥,名“里外渡桥”、又名“白大桥”,后损坏,于1883年重建9.45米宽的新木桥。
1923年,改建木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因桥北堍有1922年建成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故名“邮政局桥”,1943年改名为“四川路桥”。
4、河南路桥
(照片14河南路桥)
(照片15河南路桥与引桥)
(照片16河南路桥面)
(照片17河南路南侧引桥与桥洞)
(照片18 河南路桥桥面与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9原河南路桥)
(《梦清馆》资料照片10河南路桥前身)
河南路桥连接河南北路与河南中路。
1843年,此处设有渡口,人称“三摆渡”。
1875年,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三摆渡桥”。
1927年,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称“河南路桥”。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或“天妃宫桥”,老居民又称铁马路桥、铁大桥。
1996年,进行过大修。
2006年6月,拆除老桥建新桥。
2009年1月,建成通车,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欧式宫灯重返新桥,还原了老桥历史风貌。
5、山西路桥
(照片19山西路桥)
(照片20山西路北侧引桥)
(照片21山西路桥桥面)
(照片22山西路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11山西路桥前身)
(《梦清馆》资料照片12原山西路桥)
山西路桥连接山西北路与山西南路,是一座淡蓝色的人行钢桥。
山西路桥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公共租界在盆汤弄(今山西路)设有巡捕房,在苏州河上建了一座人行木桥,名为“盆汤弄桥”。以后几经修缮,保留到上海解放,后随地名变更易名为“山西路桥”。
1956年,因破损而拆除,但未重建。
2006年6月,河南路桥拆除时,为分流行人,在修筑河南路便桥的同时新建了山西路人行桥。于2007年底建成,桥面为防滑路面。
6、福建路桥
(照片23福建路桥)
(照片24福建路桥引桥与桥洞)
(照片25福建路桥桥面)
(照片26福建路桥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13福建路桥前身)
(《梦清馆》资料照片14原福建路桥)
福建路桥连接着福建北路与福建中路。
1675年,此处建有一座三洞石水闸,闸坝上铺有木板浮桥供行人通行。
1864年,建成木桥。
1885年,拆除旧桥,新建了一座7孔木桥,取名“老闸桥”。
1946年,因毁损严重,便拆除重建。新木桥更名为“福建路桥”。
1966年,拆除木桥,于1968年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后遭遇多次船撞变为危桥,2001年被拆除。
现桥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7年底竣工通车。
桥的人行道和桥面两侧的护栏均由花岗岩筑成,并设置了盲道。
7、浙江路桥
(照片27浙江路桥)
(照片28浙江路桥桥面)
(照片29浙江路桥结构局部)
(照片30浙江路桥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15浙江路桥前身)
(《梦清馆》资料照片161906年的浙江路桥)
(《梦清馆》资料照片171908年的浙江路桥)
浙江路桥连接着浙江北路与浙江南路。
1879年,在此建造了一座步行木桥。
1887年,因桥朽而重建成一座石礅木桥。
1906年,改建为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
1908年,桥上铺设单轨,通行有轨电车。
1924年,桥面改铺为双轨。
由于浙江路当时地处英租界的西面,属中国辖区,就成了租界倾倒和运送粪便、垃圾的地方,被称作“垃圾桥”。后西藏路桥成为又一座垃圾桥,此桥被称作“老垃圾桥”。1942年,废止“垃圾桥”名称,更名为“浙江路桥”。
1974年,进行改造,拆除有轨电车轨道,改通无轨电车,两侧加建了人行道。
1986、1993、1997年又进行过大修和加固。
2008年,为迎接世博会,对桥体进行了全面整修,于2009年1月完成。现为机动车辆单向行驶桥梁。
8、西藏路桥
(照片31西藏路桥)
(照片32西藏路桥桥面)
(照片33西藏路桥石栏板)
(照片34西藏路桥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18 西藏路桥前身)
(《梦清馆》资料照片19原西藏路桥)
(《梦清馆》资料照片20老西藏路桥)
西藏路桥连接着西藏北路与西藏中路。
1853年,此处建有小木桥,因邻泥城浜,俗称“泥城桥”。
1899年,拆除旧桥重建新木桥。
后来泥城浜被填平筑成西藏路。
1922年,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
当时,因桥南堍有英商开办的煤气,桥以厂名命名,叫“自来火厂桥”(当时上海人把煤气称作自来火);又因桥北端为垃圾码头,为区别浙江路垃圾桥,故名“新垃圾桥”。
1942年,进行加固拓宽,成为最大承载重号称百吨的干线桥梁,桥也以路名命名,叫“西藏路桥”。
2003年,拆去具有61年历史永的老西藏路桥,重建成一座长100米,宽40米双向6车道现代化桥梁。
新桥的装饰既保持其原有风格又含现代化元素。
9、乌镇路桥
(照片35乌镇路桥)
(照片36乌镇路桥桥面)
(照片37乌镇路桥人行道)
(照片38乌镇路桥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21乌镇路桥前身)
(《梦清馆》资料照片22老乌镇路桥)
乌镇路桥连接闸北区乌镇路和黄浦区新闸路。
乌镇路桥原是1929年建的6孔木桥。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1948年重建为新型大木桥。
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但仍只能通行人和非机动车。
1997年1月,因桥发生安全问题而拆除重建,于1999年5月建成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
2009年5月,进行了综合改造,拓宽北岸的乌镇路,南岸截断了南苏州路,解决了引桥坡度问题。
10、新闸桥
(照片39新闸桥)
(照片40远看新闸桥)
(照片41新闸桥桥面)
(照片42新闸桥桥名)
(《梦清馆》资料照片23 新闸桥前身)
(《梦清馆》资料照片24原新闸桥)
(《梦清馆》资料照片25重建的新闸桥钢桥)
新闸桥北接大统路,南经新桥路转入新闸路。
继1675年福建路建石水闸后,1735年在此又建了一座石水闸。由于福建路水闸先建,俗称老闸,此闸就称新闸。新闸效法老闸,在闸上也铺设浮桥,以便行人通行。
1862年,巡抚李鸿章主持改建三孔吊桥新闸,中间闸孔的木板桥面系有铁链,两岸设有盘车,可以吊、放桥板,便于大船通行。
1897年,由商董徐鸿逵等募集资金改建成石磴木桥。
1910年,欲改建成新型木桥,因有变故而被迫停工。
1915年,工程复工,于1916年建成上部为穿过式钢桁架拱形梁架,下部为木桩基重力式平台,载重量为3吨的新闸桥。
1999年11月,拆除老桥,改建成钢梁直跨对岸的非机动车人行桥。
2009年5月,进行综合整治,解决了两端引桥坡度问题,实现了机动车通行的目标。
————【转载光明幸福的网易博客】 版主真是及时雨,我们正在做苏州河上的桥的检测 了解,有收获,有感触 赞,对魔都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其实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可以用桥梁发展史来表达! 图片资料尤其是史料好珍贵啊,百年前的桥让我们由衷的赞叹,不只是为当时工程师的技艺,更为他们的态度所折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