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刚构桥按全预应力构件设计,出现问题
如果钢束增加,正截面压应力偏大,墩顶已经到了21MPa, 初步确实是梯度温度影响了4MPa;如果钢束减少,那就正截面抗裂无法通过,同样是墩顶,正截面抗裂大概都在0.6MPa内, 倒是不大,但是规范规定是黑色加粗字体,呵呵,请问这个时候需要怎么调整啊? 他的意思应该是墩顶位置处的主梁应力不过吧 是的,墩顶位置处的顶板截面压应力~ 如果减少钢束,墩顶处顶板就有0.6MPa的拉应力,开裂不通过,如果钢束增加,墩顶处就有19.5MPa的 顶板正应力, 正截面压应力就超限了 抗压与抗裂都不过,计算没有问题的话,就得要考虑截面了。不过你说的21MPa太夸张了,不知道你是多大跨度的。
温度梯度4MPa,这个值可能还稍微偏小了点。 出两个主意:
截面高度加大点
预应力钢束增加,并且向中性轴靠近些
tj8550009 发表于 2012-9-4 23: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出两个主意:
截面高度加大点
预应力钢束增加,并且向中性轴靠近些
谢谢 ,目前在调试~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是我们这里去年发生的,也是本人亲自经历了的。
这个项目唯一一座特大桥,主跨48+2×80+48,对称中墩为固结墩,两个边墩为滑动支座,两个次中墩为连续梁普通盆式支座。桥面单幅建筑宽度18米。0号块梁高5米,跨中梁高2.5米;设计荷载公路一级,设计时速100km/h。采用挂篮悬浇。
这个项目由于地方要求很迫切,几乎是边设计边施工。由于跨河大桥是项目施工的瓶颈,所以未等项目全部启动就开始实施了。
问题来了。本来设计审核好的桥梁图纸,地方要求已经正在开始实施的设计图纸还要经过本地设计院的审核(还是国内排名在前5位的设计院)。
他们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审核,觉得我们设计的箱梁顶板厚度25cm太薄,富余应力不够,要加厚到45cm,否则审查不签字。地方上级管理部门让我们已经准备浇筑0号块的支模、钢筋拆除。没办法,只好停工。
当顶板厚度加大到45cm时,原来配置的顶板索太少,出现拉应力(自重加大原因),要增加顶板索。当顶板索增加到满足富余应力要求后,发现成桥后应力状态完全改变,底板索也要跟着增加,设计要全部重来。
后来顶板加厚到50cm,发现越来越糟。但是审查院还是由于面子问题,不希望回到顶板厚度25cm,最终同意采用28cm,这样勉强能过关,但应力还是没有比原来没有多少改善,而且为了面子问题,有意加厚横隔板厚度和减小人孔尺寸,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为了捞回面子的做法。
由于本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才真正看清了我们国内设计市场的真正面目,不是技术问题左右设计,而是有些所谓的老牌设计单位,总喜欢沽名钓誉,玩弄技术权术,最喜欢迎合行政领导;他们忌讳、非常反感一些不知名的小设计单位超过他们。就是自己错了也不会承认,总要找出理由来辩解。
下面是已经修改的最终版图纸
旭日东升 发表于 2012-9-6 09: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是我们这里去年发生的,也是本人亲自经历了的。
这个项目唯一一座特大桥,主 ...
东升说的有道理,顶板28公分够了! 腹板或顶底板加厚对桥梁计算不是好事,很多人没做过计算,不清楚,其实变截面的核心就体现的截面变化,减轻自重!
主跨48+2×80+48并不是稀奇的结构,老牌设计院里面具体干活的可能也没啥经验.截面尺寸类比一下就ok了 jimosea 发表于 2012-8-29 10:47
是的,墩顶位置处的顶板截面压应力~
跨中底板和墩顶顶板应该是受拉的,如果出现压应力那就是墩顶的预应力钢束张拉多了
旭日东升说的情况比较普遍,比如在高烈度区,像下部桩柱配筋,总有些所谓的专家要求把墩柱主筋配得很强(或者桩基跟墩柱主筋根数一样),你跟他讲解,墩柱钢筋配得太强,桩基按能力保护构件更难通过。这些专家领导很难听进去,除非你让他出明确的意见,才能达成共识。 没见过刚构箱梁顶板45cm的,我见过的跨度超过200的刚构顶板厚度一般也30cm,强大的压应力主要通过加厚底板来克服,顶板一般只要满足钢索布置的构造要求,受力上考虑不多,一般设计原则都是这样。 墩顶顶板压应力这么大,肯定是要减少钢束了,一般都不会超过15mpa,而且本身压应力就不宜过大,以免泊松效应的不利影响。如果抗裂过不了就要调整束型甚至截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