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梁计算中的温度力!
桥墩盖梁计算中要不要考虑温度力?有两种情况:1、盖梁裸露在空气中,盖梁应该受到全年升降温的作用,盖梁计算中应该考虑整体升降温的作用。
2、盖梁埋在土中或水中,整体升降温对盖梁影响不大,可不考虑。(桥台盖梁都埋在土中,可不考虑整体升降温的影响)
对于情况1,又有两种情形:
1)、当盖梁线刚度与墩柱线刚度比大于5时,不考虑墩柱对盖梁的转动约束,此时即便考虑盖梁整体升降温,其内力也不大,可不考虑。
2)、当盖梁线刚度与墩柱线刚度比小于5时,必须考虑墩柱对盖梁的转动约束,此时盖梁计算中考虑整体升降温,产生内力是相当大的。
就一新规范13米的简支板桥,若桥墩按刚构体系考虑整体升降温时采用1.6X1.4米的盖梁,还要配两排直径28的二级钢筋(抗弯钢筋间距10厘米)能满足计算要求;若按刚构体系计算不考虑整体升降温的影响,则采用1.4X1.2米的盖梁,只需配配一排直径28的二级钢筋(抗弯钢筋间距8.4厘米)就能满足要求。
看了下桥梁通的计算,没有整体升降温这一选项,不知大家是怎么考虑的。
楼上的都是高手啊,小弟刚用桥博算了个盖梁,发现温度影响确实挺大,验算桥梁通算出的钢筋,裂缝通不过,小弟想请教各位老师,桥博计算盖梁是按钢筋混凝土一般构件?还是会自动判断用深受弯构件或是一般构件?
另外,上边有老师说有的设计院盖梁受剪力控制,会不会是考虑建筑上抗震强剪弱弯的要求呢? 之前分析的时候有考虑温度力但没想到盖梁伸长反而还引致支承的横向水平力所以要精确考虑盖梁温度力的话建议应该考虑上部结构隔梁的横向EA其与盖梁的横向EA互制的关系
我在算一个psc盖梁,考虑整体升降温荷载的话影响不是很大。考虑梯度温度荷载的话,影响相当大。 本帖最后由 yinhuhnt 于 2010-6-29 10:13 编辑
算了那么多盖梁,见过很多的算法,也试过很多算法,下面是一些个人见解:
1、对于温度,一般是这样:对于明盖梁,必须考虑整体升降温和温度梯度的影响;对于暗盖梁只考虑整体升降温的影响,不考虑梯度温度。
2、对于计算,建议还是采用桥博或MIDAS等程序,个人觉得桥梁通的辅助工具做的不错,盖梁计算缺陷太多。
3、对于双层桥盖梁计算,一般可以把一层盖梁作为主截面,一层盖梁作为副截面,这样就可以达到双层加载活载的目的。对于墩高较矮的,框架刚度很大的,温度的影响很大,因此,温度特别是梯度温度的考虑,考虑多少是非常重要的。
4、对于活载的加载,以前曾碰到业主要求按简支梁支反力实际加载,在桥博中做起来特麻烦,一般都是直接用MIDAS计算,可以选一联,把上部都模拟进去。经过对比,桥博的横向加载法精度还是很高,是可行的计算方法。
5、对于盖梁和墩柱约束问题,建议最好建模时都模拟进去,如果是刚度比较大的框架式盖梁,建议把桩基都模拟进去,根据本人的计算对比,影响很大,所以,还是强烈建议盖梁计算最好不用桥梁通,精确度不高。
因此,一般盖梁计算是这样,采用桥博或MIDAS等正规程序建模(盖梁、墩柱、承台桩基,有需要可以把梁体也建模),根据实际考虑温度;如果是预应力盖梁,钢筋一般满足基本构造即可;对于双层盖梁,建议下层盖梁顶底板均考虑一层扁锚。 本帖最后由 trueghost 于 2010-6-30 17:04 编辑
yinhuhnt 兄,谢谢你的回复!
实际工程中,盖梁设计,我采用的都是桥博。同一盖梁同一荷载(按框架结构考虑),用桥梁博士考虑升降温影响和用桥梁通计算差别很大。只是看到很多图纸计算都是采用桥梁通,而我用桥博计算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故有此一问。
按D62盖梁刚构简化模型建模计算,其整体升降温的附加内力是很大的。
85规范上的盖梁,是不考虑温度荷载的,新规范出来前,盖梁都是这么设计的。而按新规范验算旧规范空心板下部结构的标准图,肯定是通不过的(只对框架结构,但铁路院,其盖梁设计非常保守,盖梁里配三排抗弯钢筋(包含在骨架里),那样估计能通过)。有没有桥梁施工或检测的兄弟谈谈盖梁的极限承载力问题。
明盖梁中的温差效应,如果考虑的话,配筋或盖梁整体尺寸还将继续加大,这个与85规范相比差别就太大了。而且,明盖梁大部分是位于桥梁上部结构下的,应该可以不予考虑。
前段时间,看了论坛一篇关于一个大院下部结构设计的总结,上面说盖梁的承载能力是有剪力控制的。可我在计算中还没遇到过抗剪控制设计的,如果考虑整体升降温的话,温度抗裂控制设计倒是很常见。
85规范下修的盖梁有多少?现在正运营的有多少?拿桥博算的有多少?
仔细考虑吧。 本帖最后由 yinhuhnt 于 2010-7-1 11:01 编辑
个人觉得,既然现在我们面对的是04规范,就应该严格按04规范进行计算,毕竟这样保险哈。
关于盖梁温度的问题,的确是,梯度温度的考虑对盖梁影响非常大,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规定,该不该考虑,该考虑多少,个人觉得对于倒T等明盖梁,毕竟和梁体一样盖梁顶裸露于阳光下,应该和梁体一样考虑梯度温度的影响,关键是该考虑多少的问题。
对于通用图或标准图,本人一般只采用上部,而且是国家最新颁布的通用图(比如08版空心板、简支小箱梁、T梁等),而且都要根据实际按04规范检算,合格下才采用,至于下部构造,一般是根据计算严格确定的。
毕竟国内外建了那么多桥梁,经过那么多地震等自然、人为灾害的洗礼,感觉对于梁体破坏,一般是特殊桥梁或弯桥,简支梁体系一般梁体不会破坏(顶多落梁,也是下部的影响)。一般都是下部破坏,看一下汶川地震桥梁破坏,基本都是下部破坏。
04规范对下部的构造和配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对于计算都是很模糊,说明梁体的计算(规则桥梁)已是非常清楚,但下部的计算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所以本着谨慎的原则,我觉得,该考虑的因素还是要考虑的。
本人一直在对各种桥墩中系梁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墩高,不同的墩距,不同的层次,等等因素,系梁的受力情况,裂缝发展情况都有不同,在系梁配筋上,本人一直都是赞成谨慎配筋,因为,下部破坏时,经常系梁处首当其冲。
一点个人见解,请大家批评指正,互相提高吧。 本帖最后由 trueghost 于 2010-7-5 11:28 编辑
cnmnqj 兄,说的是现状,确实新老规范相比相差比较远,但按老规范修的桥还有很多在运行。
yinhuhnt 兄,说得也不错,做设计还是保守点好!
有没有兄弟了解盖梁极限承载破坏,正常使用状态盖梁的性能(即盖梁正常使用时按新老规范设计的桥裂缝多宽,盖梁极限荷载,超载后盖梁的破坏情况)?
看了以上的见解!小弟我真的是受教了!
还需要多多学习 看了以上的见解!小弟我真的是受教了!
我设计中对显盖梁考虑整体温度作用的,呵呵 建MIDAS模型的时候没考虑这么细。。 不知道上面仁兄计算盖梁时是否考虑桩基柔度等影响,对于高度小于5m的矮墩,本人认为不需加系梁,加上系梁后整个桩基模拟就要按刚性去考虑,这个温度对盖梁的影响效应就更大了。 本人计算一些盖梁,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基本也都是裂缝控制,我感觉一般情况下桥梁通的计算应该是能够满足要求的,主要是你要严格按着规范把有效作用长度充分的计算准确,一般还是比较偏于保守的。 多学习多看看,受益不少 盖梁计算通常采用桥梁博士进行计算,个别也采用midas建模。计算相对桥梁通全面准确。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