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配束(体外、体内)预应力连续刚构的探讨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作为200m左右跨径的主力桥型,近几十年在国内雨后春笋般得到修建,但也存在着诸如跨中长期下挠、纵向开裂等易发问题。体外预应力曾作为预应力刚构加固维修的一种手段,近几年也出现了直接作为设计配束的方式,即体外钢束和体内钢束的混合配束方式。欢迎大家来交流。 这是最近找到的一张体外配束图
具体的思路是体外束作为二期钢束使用,从而调整下挠,有效减小收缩徐变造成的不利影响。 很多都是预留孔道 便于后期调整 长期下挠、纵向开裂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时间较长,不可能所有的桥都长期的进行监测,并在最适宜的时间进行调整体外束也比较困难.虽然在后期可以通过体外束进行调整,但毕竟是权宜之计,这个问题应该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国外很多桥都大量采用体外束了,设计理念还有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 体外钢束和体内钢束的混合配束方式,这个设计理念还没形成,刚看到,感觉比较新颖。
不过总体感觉按现在的配束方式也有它的好处。
1、钢束耐久性好。
2、先在体内布置钢束,包括预留束,如果出现问题,还可以使用体外加束处理;如果开始就采用体外束,一旦出现问题,加束位置就不好找了,否则就得考虑其它加固方式。 体外束实际还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采用体内配束由于大量的管道敷设势必加大主梁截面尺寸,对于连续刚构这样的大跨配筋混凝土桥梁来说,减小笨重的截面尺寸,能从根本上带来诸多的好处,从减小主梁截面尺寸这个角度来讲,采用混合配束甚至体外预应力配束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
当然,体外预应力的采用在国内也属摸着石头过河,比如缺乏相关的规范支撑,预应力损失如何分析,以及体外预应力不可回避的转向装置和锚固构造的设计都还值得研究和探讨。 连续刚构采用体外束的方法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有点新意。但是我觉得即使采用体外束,也不能减小箱梁的截面尺寸。现在有一种研究方向是采用轻质混凝土做连续刚构,也是为了解决下挠和纵向开裂的问题的,我倒觉得这个方向值得研究和探讨。 体外束的配置应该是从设计一开始就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作为后期调整的手段。
采用体外束可以减小尺寸,降低自重。而体外束由于变形和主梁不协调,对于极限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体内束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两方面的比例可以由设计者自己确定。比如,连续梁的体内束可以只是满足悬臂施工的要求,而体外束可以满足成桥的要求。当然也可以预留几个孔。 转向装置和锚固构造的配筋设计计算 可以参考 同济大学 徐栋 桥梁体外预应力设计技术 一书
此书个人认为不错! 1,减少自重,可以使用现在整流行的轻骨料混凝土,另外,体内束和体外束同时布置,也可以减少截面的尺寸。
2,转向和锚固构造这个应该也不是什么难题,国内尚有一些研究,比如楼上说的这本书。
3,由于体外束结构不能变形协调,所以对承载力的影响不好估计。这应该是有待研究。
4,对后期的长期挠度和裂缝,体外束确实是一个好的办法。 我觉得桥梁设计的思路应该有所改变,桥梁的使用和我们日常所用的产品都应该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汽车,寿命假设10年,但10内需要很要的维修保养,而且汽车设计也提供了很方便的维修保养条件,所有的零件都可以更换。桥梁设计也应该朝着这个思路发展,在设计时应该考虑桥梁的各组成部分的以后的维修和更换方便,只有时时维护,桥梁寿命才能长久,我们桥梁设计很少考虑以后的维修和部件更换。我认为体外预应力为混凝土连续梁的维修提供了条件,设计时应考虑预留体外预应力位置。 最近看到了一篇日本体外预应力刚构的文章,推荐给大家
http://www.bridgehead.com.cn/viewthread.php?tid=141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