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木结构古握桥

ksah 发表于 2011-6-15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全木结构古握桥 DSC00287.JPG DSC00263.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堡币 +1 威望 +1 收起 理由
stzgd + 1 + 1 美图美桥

查看全部评分

精彩评论倒序浏览

7691查看15评论

ksah 发表于 2011-6-15 21:14:10
DSC00269.JPG DSC00301.JPG DSC00302.JPG
举报 回复
jerry_shen... 发表于 2011-6-16 07:34:59
这里是故人折柳送别的地方么?
举报 回复
wacikaile 发表于 2011-6-16 08:36:17
真漂亮~~呵呵~喜欢!!
举报 回复
redflag 发表于 2011-6-16 09:58:57
为什么叫“古握桥”
举报 回复
ksah 发表于 2011-6-16 10:25:38
    渭源灞陵桥,又名握桥或卧桥,在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清源河上。始建平桥于明洪武年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遇洪水屡毁屡修。1919年仿兰州卧桥于南门外建成纯木悬臂式拱桥,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南北向全长40米,高15.4米,宽4.8米,曲跨29.5米。整个桥分为13间,64吊柱;桥面和桥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为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凌空而上,形成半圆状桥体。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栏干扶手。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为木结构,精巧壮观,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奠定了它在桥梁史上的地位。
举报 回复
ksah 发表于 2011-6-16 10:27:30
甘肃渭源木卧桥

  杨晓冰 制文/配照

  “灞陵腾跃跨云天,崖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石孟浪,清波渭水涌珠璇”。这是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临洮诗词》原主编汪弘祺先生生前对家乡名桥的由衷赞美和绘描。事实上,渭源的木卧桥——灞陵桥,早在上世纪初就已饮誉华夏文化、旅游、建筑界,入编《中华名胜大辞典》和《巧筑奇构》等专著。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给以高度评价。而今,她以更加婀娜秀美的靓丽容姿引中外游人竞聚焦,成为大西北上镜率最高的华夏廊桥珍品。

  西部奇构灞陵桥,位于我国西北部甘肃省渭源县县城南河滩清源河上。清源河源出海拔3495m的鸟鼠山之豁豁山,全长20多km,属地下水补给型河流,流域面积114平方km。清源河是渭河的正源,它在桥东约0.8km处与北源禹河等交汇后,始称渭河。该桥距省城兰州仅170多km,距陇海铁路陇西站只40余km,国道316从她身旁穿过。近百年来,如长虹似巨龙的灞陵木桥,因其足可与北宋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相媲美,而成为渭源县和定西市的旅游标志。

  号称“渭水长虹”(孙科题碑)、“渭水第一桥”(原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题)的灞陵桥,当地民众叫“屋桥”、“握桥”、“卧桥”或“木握桥”,距黄河第一支流渭河发源地鸟鼠山(鸟鼠同穴山)品字泉约10km。她的命名与鸟鼠渭水有关:据初步考证,“灞陵”为古县名,汉文帝9年(公元171年)于其筑灞陵,并改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文帝卒后葬此。三国魏改名“灞城”,北周建德2年(公元573年)废。关中入川之一的灞水,流纳滥水、辋水,又西北经长安过灞桥,注于渭河,至风陵度入黄河。另有史料记载,明武初,大将军徐达率兵西进,在渭源县城东锹甲铺与元将李思齐展开激战,结果元军大败,只好退守渭源城,且拆了渭河桥。此时正值暴雨连天,渭水陡涨,将明军阻隔无法涉河攻城。徐达连夜组织将士修桥,却因水势过猛卷走水中的山石木料。正在将士一筹莫展之时,来一谋士建议“木笼装石投放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徐遂采纳,果然奏效,终修成一桥。徐达即命军士过河绕道临洮截断元军退路,自己亲率大军攻城。元军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为纪念这一事件,徐达根据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题名“灞陵桥”,配以玉石栏杆,这时的灞陵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因它是千里渭河上的第一座桥梁,自古便称其为“渭河第一桥”。据《书经·禹贡》篇载,夏禹导渭于鸟鼠,渭源是渭水源头,追本溯源,可谓是“灞陵桥”得名的缘由。另有民间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曾巡视到过此地,今距县城北约6km的秦王寺,确有秦始皇古墙断垣遗迹。以上种种均是灞陵桥得名的缘由。渭水流经陕甘两省,接纳了包括泾河、洛河在内的百十条大河小溪,飞扬激荡近800km,在山西、陕西交界的风陵渡注入黄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这也是一条把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诸王朝推向历史峰巅的英雄河,故有“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的说法。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间(公元1368年),初为平桥,因“木笼装石为墩”,每遇水势陡涨,桥墩易于冲毁,屡修屡坏,常为士绅乡民忧虑。据清修《渭源县志》记载,经士绅乡民多方捐助,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左宗棠部属统领梅开泰又重建过一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先后由渭源县知县黎之彦、马象乾等倡议主持,由乡绅白玉端、徐立朝督工,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河坛卧桥式样在南门口新址修建。民国九年地震后桥身有倾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县政府倡议修复,组成徐士骏、戴永禄、辛仲武等地方人士参加的桥工委员会,由建设科科长黄执中督办,本县清源镇柯寨村木工何遇江、何遇海2人为技师,杨大师杨宗荣为贴尺,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建成今纯木悬臂拱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再经画师曹海山绘画,艺术水平皆过以前,竣工后呈请中央及本省要人题词纪念。这次为何氏兄弟第2次维修,灞陵桥早已成为渭源旧八景之首,也是古“丝绸之路”南端交通的重要枢纽。1981年,该桥由于高超的建构艺术和科学价值,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1986年省文化厅又2次拨款予以复修,由多年担任渭源县文化教育领导工作时已离休的雒玉麟先生主持,大胆改变传统的桥根落地石压为悬坑空架,使原桥基提高后高出1m,以防水湿,亦保障大洪水和上游积水的顺利通行。“桥墩用混凝土筑成正方形坑地,上下垂直,底部封闭,入坑横木用沥青涂过,两侧安置通风孔,使五层伸臂木都空放在坑中,由于坑的直角容有450左右的伸臂纵木,两相抵触,避免桥根下沉或走动。”“桥头屋以基坑为基地,坑上铺横木形成空地,基上再铺盖木板作为桥屋地平。”“维修后的灞陵桥,全长40.2m,计数15间(桥身13间,桥屋2间),跨度27.1m,高15.4m,面宽4.48m,14排64柱(包括桥头屋8柱),为全国跨度最大的伸臂木梁桥”(引文见《渭源文史资料》第二辑第24页雒玉麟《灞陵桥民国以来在落架维修中的结构改建》一文结尾段)。1992年又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6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颁发牌照各一块,正式跻身中国文化遗产之列。至今,西部奇构陇上木卧桥已历经600余个寒暑。

  灞陵桥是一座古典纯木伸臂曲拱叠梁单孔型廊桥,双坡式飞檐,四角斗起。她的设计、建筑结构、式样和彩绘等,都具有我国古曲民族建筑特色,桥的座落方位和四周环境的参差错落,格局的经营,与四邻风光的巧妙融合,构成完美的西部民族艺术风情。该桥紧紧牵系着东南君山秀峰和北部七圣峻岭。两岸山峦对峙,平远的河道无论远近,都可看出高耸的桥身被蓝天和盘托出,显得明净壮观,形成长虹卧波、蛟龙横卧之势,彩绘的桥身梁柱、椽檐斗拱,与周围暮蔼静谧、炊烟缭绕的村郭田园相映衬,愈发显出桥身的典雅秀丽、朴厚温静。灞陵桥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显现,从祖国西部的历史隧道款款走来,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在渭河源头以其婷婷婀娜的容姿,定格为一种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灞陵木桥南北而卧,全长约40m,高约15m,跨度27m余。桥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拱凌空握起,桥身高耸,悬妙陡险,“能容巨流,避浪击”。飞檐式廊房的屋顶有瓦遮雨雪,坚实耐用,沿袭保存至今的廊房每间宽3m,共13间64柱。由14排吊柱提拦,每排4柱,两两分置,形成双侧挂栏。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中道宽3m余,挂栏各宽约0.66m,呈踏步状通道,总宽不足5m。栏杆扶手可助攀登,亦可凭栏眺望。桥两端各有宽敞雄浑的卷棚式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琉璃瓦顶,脊耸兽飞,典雅别致,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整座廊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工艺精美,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又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甘肃独一无二,国内桥梁建筑中实为罕见。两岸草木繁荣,杨柳依依,白杨婷婷,陪衬着她的多姿情态,真有“色不待丹碌之采,山不待空青之翠”的诗情画意。蓝天白云映衬,农舍城廊烘托,桥下渭水东流,好一幅长虹卧波壮美图。素朴古雅的明代佳构从历史深处走来,此等匠心风韵,巧夺天工地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某种园林建造手法,参差互补,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历史又在灞陵桥头上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1936年8月26日深夜,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红军战士从这座桥强渡渭河,攻打县城,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桥板……镰刀斧头旗帜在桥头迎风飘扬,渭源县苏维埃政府在南河滩宣告了她的成立。10年后,中共陇右地下组织又在这里与全县20万民众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灞陵桥身披革命风尘,光荣岁月雕刻着历史的年轮。

  灞陵木桥历来吸引着无数名人、学者、书画家、诗人骚客、摄影者和新闻记者,数百年来留下难以数计的诗文笔墨,纪实写真。左宗棠、于右任、蒋介石、孙科、杨虎城、林森、何应钦、汪精卫、徐显时等人,均有题匾、联语、碑文诗文赞赋,现代文化界、政界的裴建准、高平(原甘肃省作协主席)、顾颉刚、启功、沈鹏、刘炳森、李子奇、顾金池等,也有题匾、联语、诗文留存。该桥成为定西市乃至陇上集古今名人笔墨诗文最多、规格最高的桥。清诗人有《渭水东注》赞曰:“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探源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岸斜阳光射雁,平沙激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杨虎城将军赠联称颂:“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径渎黄河,汉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萄萄。”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专程到渭源考察鸟鼠山、五竹寺、灞陵桥和战国秦长城后留下一联:“疑问鼠山名,试为答案歧千古;长流渭河水,溯到源头只一盂。”何应钦题联:“鸟鼠烟云足画图,灞陵风雪饶诗思”。还有汪精卫、林森、徐显时“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舆梁利济”、“源头津渡”、“利济群伦”等无数题词诗文、匾联书迹流传民间。渭源乡党、文化教育人士张亨、周钧等均有碑文。现在,除左宗棠“南谷源长”、蒋介石“绾毂秦陇”、于右任“大道之行”、孙科“渭水长虹”和裴建准“灞陵桥”4匾1碑失而复得仍嵌挂于桥,中国书协前主席、书法理论家、著名红学家启功先生在任时补题的桥名匾,还有沈鹏的“渭水第一桥”、刘炳森的“丝路名胜”匾额和汪精卫的碑文外,许多匾联石刻、书迹诗文,已在各种特殊年代中散失毁坏,真迹无法得以赏鉴。

  为了有效地保护这座西部木桥珍品,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距桥上游约0.6km处和下游约60m处,分别修建平桥1座,以利交通生产生活之便,专供车马行人通行。灞陵桥除了有较高的建筑科学、艺术、历史价值外,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近年开辟的以木桥为中心、沿渭水源头两岸延伸的带状“灞陵主题公园”,不仅是城镇居民休闲娱乐怡情享受的场所,更是外来游人学者观光探奇的必到之地。笔者50余年与之朝夕相伴,常见老外、新闻人架着机器围着转。每当节假日或月上柳梢头时,一对对恋人、情侣在她身边徜徉,流连忘返,尽情拍下幸福的倩影。顺河延伸的带状灞陵主题公园,不仅因桥名闻遐迩,更由于她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已达到国家AA级标准而成为目前全国最小的2A级袖珍型公园。她和桥南的君山夕照一起,热情好客,随时迎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朋友。
举报 回复
dakai 发表于 2011-6-16 11:06:26
这个桥梁很有名的
举报 回复
野草 发表于 2011-6-16 11:58:33
太棒了!有了解了一个名桥,很受益!
举报 回复
moonsang 发表于 2011-6-16 14:34:02
谁能解释一下,拱轴线为什么这么怪?此桥多次修缮,让我想到一个逻辑谜题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读: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举报 回复
陌上花开... 发表于 2011-6-17 15:28:37
都是木质结构的,不怕风吹雨淋吗?难道桥侧面还涂涂料啊
举报 回复
nmgqsc 发表于 2013-4-27 11:40:04
这个桥真的好漂亮!造型好,实用
举报 回复
BDesigner 发表于 2013-4-27 12:31:07
这个桥很不错,木质的不晓得怎么设计的。
举报 回复
cadx2013 发表于 2013-5-10 15:26:34
现在中国这样古老的木桥不多见了啊,希望能有机会去现场看看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QQ:56984982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27553862
    站务咨询群桥头堡站务咨询桥梁专业交流群:
    中国桥梁专业领袖群
    工作时间
    8:00-18:00